关注:

 

援疆法官吕海波:行走的胡杨,绽放公平正义之光

发布时间:2025-03-17 16:51:23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东天山脚下,有这样一位党员法官,他心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着对法治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边疆人民的深厚情感,跨越千里,从中原大地来到新疆兵团。他就是吕海波,一位来自河南省济源中级人民法院的优秀法官。自2024年7月踏上援疆之路以来,吕法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中,用智慧和汗水为法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书写着援疆法官的动人故事。

一、克服恶劣环境,迅速进入状态

初到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吕法官面临着诸多挑战。巴里坤海拔1700米,冬季寒冷,长年积雪,紫外线强,无霜期98天,年平均气温1℃左右,最低气温可达-43.6℃,气候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属于国家五类地区。在这里,哈萨克族职工群众占人口总数的35%,民族风情浓厚。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陌生的人文风情,吕法官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适应新环境,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了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司法资源相对匮乏,专业法官数量不足,辅助人员也严重欠缺。为缓解审判工作压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任命吕法官为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副庭长。工作中,吕法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从组织安排,在工作中干在前、做表率,主动向领导、同事请教,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审判工作特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积极参与法院的各项活动,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很快融入了集体。他的真诚和热情逐渐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和友谊,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公平公正司法,提升审执质效

(一)主动担责,审理疑难复杂案件

吕法官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他坚持政治引领,忠诚履职尽责,立足本职工作,全面履行审判职责,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审判经验和专业的法律知识,积极投身于各类案件的审理一线。他主动承办疑难复杂案件,面对棘手的案情,总是耐心细致地审查证据、研究法律适用,力求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在办理一起长期未结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中,案件涉及实际施工人身份的认定、借用资质情形下付款责任主体的确定及责任比例的承担等问题,特别是第三人因诈骗罪正在外地监狱服刑,案件审理难度极大。2024年12月,新疆大部的低温已经降至零下二十七八摄氏度。为了查清案件事实,吕法官带领审判团队驱车1000多公里,从巴里坤远赴伊犁会见第三人,送达证据并开庭审理。尽管长途劳顿、天气寒冷,但面对复杂的案情和当事人的诉求,吕法官没有一丝懈怠,顶住压力反复核查证据,耐心倾听各方当事人的诉求和意见,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查清了案件事实,厘清了审判思路。吕法官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对待每一起案件,注重案件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践行司法为民,巡回审判便利群众

为了方便群众诉讼,吕法官践行党的宗旨,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工作。他深入矿区、牧区、边防,就地开庭审理案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诉讼。巡回审判不仅节省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还起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下辖的淖毛湖人民法庭距离院本部230公里,开车需要近三个小时。近年来,淖毛湖工业园区经济飞速发展,致使法庭案件数量逐年激增,尤其是建设工程纠纷案件占比高,审理难度大。为了缓解淖毛湖法庭的办案压力,吕法官主动要求前往法庭办案,年底冲刺结案率期间也几乎都在法庭度过,经常加班加点。尽管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但吕法官从未退缩。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协助办理、审结案件30余件,积极推进了全院办案质效的提升。

(三)发挥专业才能,化解信访隐患

援疆期间,吕法官还主动办理案情复杂、存在信访隐患的案件。在办理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时,标的金额高达400余万元,双方争议极大。原告因迟迟未收回工程款,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不断信访,案件存在较大的社会稳定风险隐患;第三人也曾给吕法官打电话,言辞犀利,咄咄逼人。然而,他没有被办案的困难和当事人的言语吓退,始终保持冷静与专业,用事实和法律说话,仔细审阅上千页证据材料,多次约见当事人、组织合议庭讨论,最终查清了案件事实并依法判决,该案圆满审结,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

三、深入基层一线,传递司法温度

(一)践行“依法治疆”,法治宣传惠民生

为践行新时代党“依法治疆”的治疆方略,吕法官前往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辖区的红山农场产业园企业、红山煤业、红山农场边防办营地开展法治宣传及“送法到边境”普法宣讲活动,为农民工提供了法律援助,帮助他们解决法律纠纷,降低诉讼成本。针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法律风险,开展专项法律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随着法治宣传的深入推进和司法质效的提升,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辖区的法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渐成为共识。在社区、连队,职工群众在遇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企业在合同签订、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更加规范,涉诉案件数量明显减少,更加注重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法治营商环境得到了优化。

(二)心系困难职工群众,走访慰问显真情

2025年元旦前夕,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开展“迎新春、送温暖”活动。吕法官心怀大爱,慷慨解囊,为困难职工群众捐款300元,并来到困难职工群众家中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关怀,用实际行动诠释司法为民的初心。此次走访慰问,为辖区困难职工群众的生活增添希望,也彰显了法官的责任与担当,让法治的温度在边疆大地传递。

四、倾囊相授,打造带不走的队伍

吕法官深知,要提升受援法院的司法水平,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他承担起了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办案过程中,他坚持“鱼渔同授”的工作方法,耐心地向年轻法官讲解审判思路和技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还主动与年轻法官们分享证据交换、开庭技巧及文书撰写等方面的司法理念和工作方法。在他的带动下,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的年轻法官们迅速成长,业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援疆路虽远,情谊存心间

吕法官的援疆之路,是全国法院援疆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他坚定的信念、扎实的工作和无私的奉献,像极了一棵在边疆大地行走的胡杨,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为边疆的法治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吕法官在援疆感悟《行走的胡杨》一文中写道:“此生,我甘愿成为——挖山不止的愚公,沙漠中坚守的胡杨!”这是他对兵团无限的热爱,也是他对边疆、对兵团无私奉献的写照。援疆期间,他收获了组织的认可和群众的赞誉,在受援法院留下的法治火种。他传授了先进的审判理念和工作经验,帮助受援法院提升了司法质效,改善了法治环境。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法律工作者投身法治援疆,让公平正义之光在天山南北永放光芒。

未来,法院援疆工作将继续深入推进,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而吕法官的援疆情缘,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一段段温暖而感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和当地职工群众的心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