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书玮,男,1986年8月出生,法学学士,中共党员,2011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范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分管执行工作。
2025年2月7日清晨6点,寒风凛冽,范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的办公楼前,执行干警们已整装待发,许书玮站在队伍前安排工作,准备开展春节后的第一次集中行动。
“大家把今天要执行的案件再梳理一遍,特别是涉及民生和困难群体的案件,要重点关注,确保执行到位。”许书玮的叮嘱在凛冽寒风中格外清晰。他深知每逢节前节后,许多被执行人在这段时间经济往来频繁,线索也相对容易捕捉,这也是开展执行行动的黄金时段。
除此之外,他常常一头扎进卷宗堆里,从纷繁复杂的案件细节中探寻线索,试图揪出执行难的症结所在。同时,他积极与团队探讨,汲取各方智慧,不断探寻切实可行的破解之法,致力于推动执行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心怀大局 以执行创新护航司法权威
作为一名执行法官,必须有从全局审视一案,以一案助推全局的司法担当,尤其在处理那些涉及民生、社会影响大的执行案件时,要发挥执行工作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在处理张某金融借款纠纷案时,发现其家庭困境:妻子重病卧床、儿子就读高中,全家仅靠打零工维生。面对执行中的复杂局面,许书玮深知,此案的执行不仅关系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社会对司法执行的信任与期待。为此,他带领团队对案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多次走访当事人家庭,了解实际情况,最终找到了平衡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许书玮创新采用“调解前置+分期履行”模式,经过十余次协调,最终促成两年宽限期的分期还款方案,既保障申请人权益,又避免了张某一家流离失所,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执行工作不能一刀切,既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也要体现司法的温度。通过一次执行,既保障申请人的权益,又帮助困难家庭渡过难关,这是我们作为执行法官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就是许书玮对执行工作的理解,而他,也始终身体力行,将这一理念深深融入每一个案件、每一次执行。
如我在执 以执行成效做实司法为民
为民之事,枝叶关情;“如我在执”,念兹在兹。许书玮在执行工作中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如我在执”的意识,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2024年1月,执行局干警接到了一起涉及农民工工资的执行案件。申请人赵某等8名农民工因包工头拖欠工资,多次讨要未果,无奈之下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了解到王某等人急需工资维持生计时,许书玮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了执行行动。
“许法官,我们这些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工资却一分钱都没拿到,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赵某的眼神充满无助和绝望。
“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你们追回工资,绝不让你们的血汗钱打水漂。”许书玮坚定地回应道。
经调查,被执行人远在贵州某山区,当时天降大雪,执行干警“狂飙”千里,连夜蹲守,费时两天两夜,最终在一处工地找到了被执行人。经过多次协调,被执行人最终同意支付拖欠的工资。赵某等人拿到工资后,激动地握住许书玮的手,连声道谢。
案件执行之外,许书玮针对执行难问题,带领团队打造“繁简分流、节点管控”的全流程执行机制,让执行效率平均提升近50%,大大降低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成为基层法院执行工作的“创新法宝”。
躬耕求索 以法治协同破解执行难题
“人难找、财产难寻”一直是执行工作的痛点。许书玮带领团队成员积极探索,努力推进“执行干警+乡镇村委”协同机制,全面深化执行“一站式”改革,让执行工作的触角深入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安排执行干警定期走访村两委,充分利用村委会熟悉村情民意的地域优势,成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执行瓶颈,化解了一批又一批顽固执行案件。
在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中,被执行人长期在外地躲避执行,执行干警尝试多种方式联系,均遭到其拒绝配合。案件涉及金额仅2万多元,但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之间矛盾尖锐,执行难度极大。面对这一困境,执行干警借助村委会的力量,约见了被执行人的父母,通过耐心地沟通和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成功化解了这起长达近20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在执行干警和村委的见证下握手言和。
这一案例只是该协同模式实施以来的一个缩影。在实际工作中,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涵盖婚姻纠纷、涉交通事故纠纷等各类执行案件。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深入推进,不仅显著提升了执行效率,更提高了执行工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与信任度。
许书玮始终秉持着“做一名纯粹的执行法官”的理想,力求无愧于群众对法官的期待。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执着的追求,书写了一名新时代执行法官的责任与担当。这就是许书玮,一名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将正义扛在肩上的司法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