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昌俊克: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发布时间:2025-02-24 17:53:34


榜样风采录

他们是法治道路上的榜样


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执着于一条轨迹,而有的人却勇敢跨界,昌俊克就是其中开启别样征程的一员。19年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他,考取了法律职业资格证,结束了自己长达12年的教师生涯,踏上了司法征程。

19年的法院时光,见证着昌俊克成长为一名专业、担当、成熟的优秀法官。回望来时路,如今已是伊川县法院城关法庭庭长的昌俊克用十二个字总结:“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未来可期,终有所得。”

从“半生不熟”到“此生挚爱”

刚考入伊川县法院时,昌俊克被安排在行政岗位。然而,面对征集来的司法案例,他立刻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津津有味地阅读,逐渐到精心钻研。没过多久,他就将案例中引用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以及判决思路了解得清清楚楚。这种深入探究后收获的成就感,让他的内心十分满足。

工作时,听着业务庭的同事谈论法律实务,甚至因为一个法律论据争的面红耳赤,这都让昌俊克好奇不已。潜移默化中,他有了自己想要成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想法。确定目标后,昌俊克更加认真、努力,不敢有一丝懈怠,努力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

在成为助理审判员后,昌俊克更加劲头十足。跟随老法官们开庭、走街串巷、走村入户,一次次矛盾化解的过程,一个个握手言和的场景让他对法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成为法官的决心。

六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昌俊克也顺利完成了从政工干部、助审员到一名法官的角色转变。“那一刻,是梦想成真的感觉。”昌俊克还记得第一次敲响法槌的激动心情,他也更加笃定,他是如此热爱这份光荣的职业。

心怀热爱,笃行致远

初任审判员,昌俊克审理的是简单民事案件。“这类案子虽然大多案情明晰、标的额也不算大,但往往情、理、法纠缠最深。办结简单,办好很需要功夫。”昌俊克明白,再小的案件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就是一座“大山”。作为一名法官,要不折不扣地办好每一起案件,对得起胸前的法徽。

2022年7月,原告刘某跟随被告郭某到某工地从事钢筋笼制作工作,该项目施工队单位系被告A公司。2022年8月,刘某在工地受伤,造成腰2椎体爆裂骨折,被送往医院住院治疗,先后花费医疗费共计7万多元。因后期各方对赔偿费用协商不成,刘某诉至伊川县法院。诉讼过程中,刘某又陆续追加9人和2家企业为共同被告。

审理过程中,昌俊克多次电话沟通联系双方当事人,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啜泣声、埋怨声,昌俊克心里很不是滋味。

首次开庭质证,各方吵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13名被告,背后牵扯的是3个企业和10个家庭,看似简单的案情背后却隐藏着难解的矛盾,如何妥善解决,寻求纠纷最优解,成了他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司法鉴定结果出来后,昌俊克第一时间到刘某家中走访,释明赔偿金额明细,耐心逐条解释法律条款。之后,又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向13名被告释明分析各方存在的过错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终,各方放下了隔阂,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赔偿款也在昌俊克的主持下履行到位。

看着这一幕,昌俊克心中倍感欣慰。他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这一刻的温暖和安宁。

“案件到我这里,我就要对当事人负责,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矛盾、解决难题。”昌俊克说道。

新起点,新挑战

2019年4月,昌俊克被调往城关法庭,专门审理劳动争议类案件。“劳动争议类案件处理得好不好,关乎老百姓的就业生存,关乎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面对五花八门的新业态劳动争议难题,多年的民事审判经验为昌俊克注入了“强心剂”。他将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重点定位在“解”,即以实质性化解为导向,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以案结事了的方式让每一份劳动报酬及时履行,尽快兑现。

昌俊克还不断探索新方法,引入劳动仲裁庭、劳动法庭、工会等专业力量,打造“工会+法院”“仲裁+法院”纠纷化解模式,实现司法确认、庭前调解、仲裁诉讼有效协作。2024年,昌俊克全年受理案件684起,结案637起,所办案件无一发改,全年案件调解率过半,切实为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昌俊克还带领法庭工作人员以法治宣传为切入点,深入建设工程、物流、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进行精准法律宣传;利用“五一”劳动节、“四官”下乡、巡回审判等节点和平台广泛开展法治宣讲,将全面宣传与重点宣讲相结合,推动矛盾纠纷从源头得到化解。

“法官的工作不应该只局限在一场庭审、一纸判决,要努力融入当地治理,为社会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法治保障。”昌俊克说道。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未来可期,终有所得。”心怀温度,笃定前行。昌俊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坚定书写着一名新时代法官的奋进之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