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作为法院的前沿阵地,承担着重要的司法职能。它不仅是法院系统的基层单位,更是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位于金水区马林路的杨金法庭,是郑州市金水区法院首个标准化人民法庭。2023年11月,杨金法庭的“法官包村”做法在全国“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项目动员部署会上得到两次表扬,并在全市推广。2024年1月,杨金法庭获评全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近年来,杨金法庭坚持把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牢固树立“抓前端、治未病”理念,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到审判执行和诉源治理工作中。深入开展“法官包村”工作,将多元解纷机制延伸至田间地头、工厂企业、百姓心头,最大限度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出适合本地特色的诉源治理新路径。2024年上半年,杨金法庭新收案件1966件,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2.56%,调解率跃升7.68%,结案率高达89.50%,案均审理天数缩短至36.21天。
法官包村:解纷“接地气”普法“零距离”
2024年3月,在包村法官王尧的努力下,杨槐村一起涉20余户承租人的租金减免纠纷通过村集体“四议两公开”程序终于画上句号,妥善化解于诉前。
“租户以洪水、疫情为由主张减免租金,而租金又是村集体和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彼此分歧较大,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王尧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着手搜集类似案例,向村支书详细解释了租金减免政策和法院关于该类案件的裁判理念。最终,在王尧的多次走访和组织协商下,这起困扰了双方多年的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这是杨金法庭推行法官包村制度的一个缩影。“法官包村,就要把法送到村民身边,让法在乡村扎根。”杨金法庭庭长余学锋说。杨金法庭员额法官分包辖区内所有村庄(社区),开展联动共建、走访排查、巡回审判,积极投入调解一线,定期举办调解员培训会,强化裁判引领作用,鼓励群众依据村规民约开展自治,今年上半年引导村民依照村规民约解决纠纷35件。
科技赋能 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2024年年初,租客魏某因中介收取租金后跑路与房东发生纠纷,在智慧矛盾调解系统平台提交了纠纷信息。人民调解员收到纠纷线索后联系杨金法庭法官,寻求指导。法官在和调解员的沟通过程中,分析各方权利义务,向租客和房东阐明承担责任的主体为中介公司,双方作为受害者要互谅互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莫要引发新纠纷,造成更大的损失。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暂时各担一部分损失,之后共同追究中介公司的法律责任。当日,租客魏某便提交了撤案申请。
据了解,杨金法庭依托金水区社会治理综治中心“最多跑一地、一码解纠纷”智慧矛盾调解系统平台,开设法庭端口,实行“1234”工作法(一个平台、两个主体、三周解纷、四周分流),包村法官与属地人民调解员合力化解矛盾纠纷,目前已在线化解纠纷35件。
能动履职,共绘多元解纷新篇章
在法治建设的新征程上,杨金法庭以创新为翼,携手社会各界,共筑和谐解纷新高地。创新设立“淾顺·和合”调解分站,与河南电视台《百姓调解》栏目深度融合,通过“媒体+法院”的跨界合作,以案释法,深入人心。同时,针对金融纠纷频发现象,杨金法庭专门成立了“淾顺人和·诚至金开”金融调解工作站,特邀资深调解员驻点服务,为中行、工商银行等8大金融机构筑起风险防线,成效显著。
此外,杨金法庭还广泛吸纳“五老乡贤”、人民调解员等社会力量,设立特邀调解员工作室与司法所驻庭调解室,构建“法庭+司法所”联动机制,采用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双轮驱动”,高效化解农民工讨薪、物业纠纷、邻里矛盾及家事纷争,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
新时代新征程,杨金法庭将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诉源治理“桥头堡”作用,不断完善“法官包村”工作法,努力打造基层治理特色品牌,争创全国“枫桥式人民法庭”,继续为新时代诉源治理工作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