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桂花树

  发布时间:2022-11-02 10:17:29


一)

10月2日到家,已经是深夜。

第二天清晨,被桂花香气熏醒,“香通鼻观幽”,熟悉的味道,节日的气氛,开启假日模式的第一天。

原来白天打开的窗户玻璃,回到家匆匆上床睡觉,只将窗帘拉上了,而忘记了关窗户玻璃。清晨,桂花香气随着阵阵鸟鸣,通过窗户“飘”了进来,睡眼惺忪,下床走至窗前,打开窗帘,奇异的一幕出现了,仿佛是一夜间,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那些叽叽喳喳的鸟儿不在桂花树上,猜想也许是驻足在附近的杨树枝上吧?我抬眼看杨树,浓密的绿叶参天蔽日,遮蔽着鸟儿,哪能看到其踪影。

桂花树与窗户直线距离不过五米,以至于整个卧室的香味是那么浓。这棵桂花树在我出差时还没有开花,想不到这才三四天的时间,就已经开满枝头了。

这是一个被桂花染香的季节;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鸟语花香,心情为之舒畅的早晨。

庭中种桂,其叶常绿。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 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看着树叶丛中的桂花,突然想到了民国老课本中一篇名为《桂》的文章内容。

大约是五六年前,徐达从花圃里弄来这棵桂花树,当初之所以选择在院子里的东南角处栽植,是因为院子太小的缘故。年年桂花开的季节,我几乎每天都在观察,希望这棵桂花树能与公园内的桂花树一样开花,直至香飘院内外,但是一直都没有很好地开花。也许是阳光不能经常照耀,也许是肥力跟不上,太阳照不到我没有办法,那是地理位置决定的,除非移植,但是现在还没有这个想法;肥力却可以解决,我找到卖肥料的朋友,用当今最环保的肥料施肥,后来肥料果然起了作用,去年和今年春上,零零星星的花儿就开出来了,花开的日子,每天清早我都要靠近花朵深嗅,深恐香色在某一天,因为花败而香消玉殒。

咱们家树上的花儿咋这么少啊?”小宝见过花开满树的景象,但是她不知道这是桂花树。我抱着她,让她近观桂花,并闻桂花的香气。

“今年的桂花树长势旺盛,其叶葳蕤,是不是预示着桂花开满枝头的节奏?”妻子前几天浇花时,看到桂花树枝繁叶茂,在期盼。听了她的话,我没有发言,心里却有着同样的愿望。

想不到出差回到家里的第二天,就看到花满枝头的场景了。

去年抱着小宝近观桂花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心生念头,决定“邀请”小宝,还有她的爸爸妈妈来欣赏桂花盛开的景象,又一想到正是疫情“静默”时期,内心感到非常遗憾。退而求其次,只能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让他们全家分享这桂花盛开带给人的喜悦。

清代学者李渔称赞“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却指出“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并作《惜桂》诗云:“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我不这么认为,“满树齐开”是其特点,而非“缺陷”,世上所有生物都有盛衰,有的长有的短,长短是根据生物规律所致,就昙花比,桂花是其生命周期的多少倍?“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花期长却不能自带芬芳,长又有何用?

 

有一年,大约是我搬家到现在住的这个地方的第五个年头吧,我家院子前面的邻居在杭州打工,他在兄弟行里排行第二,比我年龄大,我平时喊二哥。秋天回来,二哥给我带来了一棵桂花树,树根部有用塑料袋套着的一小块土壤,一看红色的粘土,就知道是来自江南。因为路途的缘故,二哥带回家时湿湿的土壤变成了“泥土蛋子”,姑且称为树苗的桂花树干还没有小拇指头粗,一米长,树干上的两个枝条细细的,叶子稀疏,比叶子更为稀疏的是几朵桂花。

“大街上售卖的,许多人都购买,也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就买了一颗,带回来送给你。二哥递给我时,一脸的谦卑,望着我,仿佛我要是不喜欢,就是他做错了这件事。

我接过这棵桂花树,当即表示感谢,并询问多少钱?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桂花,常言说“礼轻情意重”,千里迢迢带来,又亲自送到家里,我理当感谢。对了,应该“礼重情意更重”,因为我喜欢,所以觉得“礼重”。

“你要是说钱可就外气了。”“二哥”接过我递给他的烟盒,从中抽出一支烟,用火机点着,又把香烟盒递给我。

“我又不吸烟,这盒香烟就归你了。”

二哥没有再客气。

“这棵桂花树我很喜欢。一想到打工回家,特意给我带回一棵桂花树,尤其是连上面的花儿都保留着,足见“二哥”是如何地用心,一路肯定是关照有加,我再次表示感谢。

二哥因为我的再次感谢变得不好意思,说:“又不是啥主贵的东西,要是喜欢,下次回来我给你多带几棵。”

我给二哥讲桂花树从南向北移植的典故,其中讲到唐朝的宰相李德裕,被梁启超称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的,曾先后将各种桂花树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二哥边吸烟边静静地听我讲,我讲过之后才想起来,二哥会知道李德裕是谁吗?可是这并不重要,我是想让他知道,他与当年的宰相一样有雅兴,一样高的审美观。

现在这棵桂花树还在院子里栽植着,只是原来在门东旁的墙根处,后来挪到了靠近南墙根的一个废弃的铁盆里,与那棵盛开着花儿的桂花树相距不远。我猜想,这棵从远路而来的桂花树之所以不再开花,也许是因为一直在盆里,营养跟不上?也许是常年见不到阳光?也许是我故意按照自己的思路,将发出的旁枝条“拧”成了我希望的样子而妨碍了生长?反正是头几年还开花,然后就越来越少,这几年干脆就不怎么开花了,以至于多年过去了,变化很不明显,连粗壮都谈不上。我联想到云南省的曼松古茶树,上百年的茶树树径只有婴儿的拳头粗,只不过,曼松古茶树是因为树品种以及土壤环境所致;同样是茶树,同样在云南的茶山上,其它地方的,三四十年的茶树,其树干都长的像大人的拳头一样粗壮了。

 

今年春上,单位绿化,淘汰下来一颗桂花树,这棵桂花树的树冠原来很大,是当年单位搬迁过来后栽植的,这一晃就是二十年多年了,当时我还在后勤部门工作,这棵桂花树是我亲眼目睹,由园艺工人栽在办公大楼的西南角的绿化带内,前几年因为雨水多的缘故,淹死了,当时也没有人在意,第二年又从根部长出了枝条,连续几年,老树桩上的枝条变成了一颗亭亭玉立的树,再后来,每年秋季都有花儿开放,只是这棵桂花树与新栽植的树很不协调,园艺工人知道我有此爱好,就推荐给我,我当然喜欢,当天就把它运送回老家,栽到院子里的花圃内。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白居易的这句诗让我突发奇想,将这棵桂花树栽到了院子的中央,我想象着,有朝一日,桂花盛开的晚上,皎洁的月光下,或与亲人团聚聊天;或独自喝茶赏月。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其情其景令我心驰神往。

上个星期天回家,看到这棵桂花树的枝条上,稀疏的开了几朵花,就惊喜地凑近观察,邻居五嫂进入院子,看见我靠近花朵“,就说“闻啥啊,又不是弟妹”,看我冲着她只笑不答,紧接着又问“开花不?结果不”,当得知只能开花闻着香,有果不能吃时,就讥讽我:“就你们这些闲人,净弄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五嫂一向嘴巴伶俐口快,自小看着我长大,因为是“平辈”,动不动就给我开玩笑,相对于她的机敏,我的木讷常常给她留下“话柄”,其表现是“脸红脖子粗”,不知如何应答,其结果就是在场人的一片哄笑。不过这都是小时候的事情,现在见了她,相互问好,有一次说起小时候的情形,五嫂说,这一晃都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

“您五嫂从小就喜欢给你开玩笑。”刘二姐推门进来了,笑着帮我打圆场。

刚才还听人说起刘二姐,说是前几天得病,他儿子接她去县城治疗。经询问,得知经过治疗,大有好转,然后带着药回来了。

“好好在那儿住几天,享享福呗。”

“一天都不想在县城住,哪儿都不方便,哪像是在家,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刘二姐说。

当得知我们在议论桂花树时,刘二姐说:“公疗医院对面的运河边上,有许多这样的树。”她儿子就住在运河南岸的某个小区里,猜想一早一晚,儿子伴着母亲散步,花香沁人心脾,自然会了解到桂花树的名字。

 

我最初认识桂花树,源于一个人的一句话,“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说来话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郑州市读书的第二年,“十一”国庆节前,一天的下午放学后,同班的一位女同学找到我,说她父母出差来郑州市了,住在河南饭店,想晚上去见见父母,又担心公交车不能直达,转车太费事,还耽误时间,如果晚点了就赶不上公交车了,那时候学校的纪律很严格,不像现在可以住校外,即便是夜自习请假出去,回来还要“销假”,而且清早起床“跑步”是要点名的,如果点名不到,就会被视为晚上没有在校,还要找寝室长证明,就这样也是轻则批评,重则处分,并张榜公布。所以那时候的学生特别在意这些,不敢轻易违反纪律。女同学让我找一辆自行车,载着她去看她的父母。男同学特别爱帮助女同学,尤其是漂亮的女生,那时候是这样,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变化。我当即就答应了。借自行车不是问题,有家在郑州市的同学,自行车平时就放在寝室,不怎么使用,一到星期天骑自行车回家。请假才是问题,尤其是男女生一块儿去找班主任请假,在当时,男女生单独在一起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平常”,是被视为“谈恋爱的”,至少被认为“不一般”,不独老师,同学也是这么认为。我不敢去找班主任,她自告奋勇去了,不知她是如何请的假,反正连我的一起,都“请”了,而且被批准了。那一天,她穿着一身在当时比较流行的蓝色运动服,一出学校大门,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就开始给我争论个子高低的问题,我知道她是故意的,平时上体育课,或者放学后打羽毛球,她不止一次地给我比过个头,其实她只有170公分,比我低好几公分呢,可就是嘴上不承认。我们全班一百多人,她在女同学中间,个子属于很高的。

河南饭店在花园路上,从学校到宾馆有很远的距离,好在那时候有一身的力气,而且后面还载着异性,英雄气概,舍我其谁?无形中也增加了力气。先是文化路,然后是金水路,到了宾馆,夜幕已经完全降临,我满头大汗,后背也浸出了汗。她父母问我们吃过饭没?当得知还没有吃饭时,就带我们去餐厅就餐,当时一路骑行,后面还驮着一个人,我连累加饿,饥肠咕噜。多年过去了,现在我还记得宾馆的餐厅在一楼,窗户外边就是一排桂花树,路灯下,树影婆娑,香气通过打开的窗户袭进来,第一次感觉到还有这么香的花。毕竟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第一次在这样高规格的饭店吃饭,诚惶诚恐,同学的母亲看我磨磨唧唧,就拿起一双筷子,不停地给我“叨菜”,问我父母多大岁数,又问我兄弟姊妹几个?本来我就不好意思,经她一问,我就更放不开吃饭了,“女同学”看到我的“窘态”,就打断她母亲的问话。她父亲看着我,问我“喝酒不”?其实,那时候我已经与同在郑州读书的“老乡”和同学“”在一起,开始喝酒了,正不知道是回答“喝”呢,还是说“不喝”时,“女同学”却代我回答说“不会喝”。之后,他的父母再也没有问我其它问题,而是不断劝我吃这吃那,我这才稍微放松了点。两个菜,一荤一素,我记得清清楚楚,只是时隔多年,记不得素是什么菜,荤是什么菜了,只记得两盘菜几乎被我俩吃光,不对,大部分是我一个人吃的,外加一个馍、一碗肉丝面条。

在我们走出餐厅时,正好途经那几颗桂花树,她父亲称赞桂花散发的香气,我在后面,没有听清楚这是什么树,只听到她父亲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我记住了,却没有记住他吟诵的整首诗,也不敢问,后来翻书才知道这句诗出自宋代朱熹《咏岩桂二首其一》,全文是“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在回学校的路上,我拐弯抹角地问,才知道树的名字叫做桂花树。

我说我当然知道桂花树,只是名字与实物对不上。我边骑着自行车,边吟出关于桂花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女同学”在后面告诉我,说她家院子就有一颗桂花树,花开季节,香满整个院子,连门外边路上的行人都闻的见。

我啥时间带你去看看?

一阵风吹来,我禁不住打了个寒颤,随着握自行车的手抖动,自行车也跟着晃动了一下,她双手抱住了我的腰,脸贴在我的后背上,问我“冷不冷”。

“不冷。”我言不由衷地说。

快到学校门口时,她从自行车上先跳下来,我也从自行车上下来,她又问我愿不愿意在“十一”放假期间跟她一块儿回家,看她家的桂花树,又说刚才她爸爸妈妈说了,欢迎我去她家做客。

说了吗,我咋不记得了?”我回头望着她问。

我已经记不得当时是如何拒绝的了,好像说了一句“十一与某某同学约好了,一块儿去巩县玩”。巩县就是现在的巩义市,当时叫巩县,后来的确是去了巩县,同学的家在巩县,我们几个同学一块去了这位同学的家。

她听后,不再言语。

进学校大门,校工奇怪地看着我们,说了一句“再晚就关门了”。我推着自行车,她在我一旁,与我并行走,一直走到对着校大门的路尽头,再也没有说一句话,然后各自回了寝室。

那一年的十一假期,我与同学玩的很嗨,回来后见到她,我问她啥时间回来的,她幽幽地说:“本来就没有回去。”

“不是说好要回家的吗?咋就突然不回去了呢?”我不明就里地问。

……

学校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各自返回了自己的家乡工作,这一晃就是三十多年过去了,其间的经历不是一句话能够说完的。说不完就不在这儿说了。自此以后,我们却再也没有见过面,偶尔通过其他同学传来她的消息,却不大精确,就像是消失了一样。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