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淮阳区法院民事巡回审判庭调解赡养纠纷纪实

  发布时间:2022-09-16 15:13:51


    拥有四儿一女

    老了身边却无人照料

    这是九旬老人遇到的窘境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赡养老人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也是民法典规定的法律义务。

    2022年9月13日下午,周口市淮阳区法院民事审判一庭的合议庭驱车来到王店乡范庄行政村赵老太家里,历时6个小时不懈努力,最终以巡回审判方式成功调解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

    年近九旬的赵老太由于腿部骨折且双目失明致使其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赡养问题摆在了五个子女面前,为此子女们产生了纠纷。

    多年来,当地村委会和乡政府多次调解无果。于是赵老太与子女们便把纠纷闹到了法庭,请求法院合理解决老人的赡养问题。

    考虑到赵老太年近九旬、行动不便及赡养案件的社会效果,淮阳区法院民一庭决定到老人家中去开庭。下午3点30分,合议庭成员全部准时来到老人所在的村庄。

    鉴于赡养纠纷案件的特殊性,审判长决定先进行庭审前的调解工作,审判长先把弟兄几人召集到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从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到我国多部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及赡养老人的各种案例,审判长一一列举,为兄妹五人首先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教育课。

    听完课,真正的调解开始了,二儿子情绪较为激动,一直诉说着几个月来都是自己一人照顾母亲的种种不易。

    老大诉说自己在兄弟姐妹中出力最多,但是从父母中得到的最少,且自己年龄也将近70岁,且身患多种疾病,若长期照顾母亲会有种种不便。

    老三则说自己是对老人一片孝心,但是因为家庭矛盾,无法将老人接到家中照顾,愿意出钱。

    老四更是满腹牢骚,说老母亲多年来都在自己家中居住,但是自己也要出去工作,根本无法一直在家照顾。

    而老人唯一的女儿话语很少,表示无论如何照顾母亲,自己都没有任何意见,绝对愿意履行,若是轮流照顾,自己愿意第一个照顾老人。

    合议庭成员与村委会支部书记开展背对背调解,分别给兄弟四人做工作,并且拿出两种赡养老人的方案,但是弟兄四人都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调解工作一致持续到晚上8点,天已经全黑了。村委会的支部书记说,他们弟兄四人因为耕地的问题及宅基地的问题矛盾已经30多年,赡养老人的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索,调解不成,也是在所难免。

    眼看案件调解无望,村委会干部也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审判长对合议庭成员说:“已经到这个点了,这时候放弃了,之前做的工作不就白白浪费了,不行我们再试一次。”“再试一次”,合议庭成员都暗暗下定决心。

    晚上8点多,合议庭决定把调解地点更换到老人所在的四儿子家中,因老人腿部骨折,无法下床,如调解不成,方便庭审程序的进行。

    老人的四儿子在破旧不堪的院子里拉起了一盏灯,借着这一盏微弱的灯光,合议庭成员反复为兄弟四人做工作,最终五名子女达成一直意见,由老四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及日常护理,其他四名子女每人每月承担一些抚养费,赵老太的赡养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此时时间已经到达了晚上九点多,看见老人满意的笑容,合议庭成员身上的疲惫瞬间消散了。

    法律无情人有情,一个案件的调解不仅需要法官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法官的耐心细致。每多给当事人打一次电话,每多进一次当事人家门,每多做一次沟通解释,虽然有时效果不明显,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多一次”都是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也是调解成功的秘诀所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