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我身边的优秀人民陪审员

  发布时间:2022-05-26 16:21:13



    宋桂花常说,人民陪审员是不穿法袍的“法官”。为了匹配“无袍法官”称谓,工作之余,她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关注媒体中有关评论和案例分析,不断提高自身分析判断案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把每一次陪审都看成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适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

    为了更专业地做好陪审工作,宋桂花还专门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有了新鲜知识的补充,让她更有信心成为优秀的人民陪审员。在一些民事案件的调解环节,法官与当事人分析利弊时,她能找准切入点,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把自己融入当事人的切身体会中,讲实实在在的话,摆明明白白理,真心实意为当事人着想,促成调解的成功。

    泰戈尔说过“只有热爱人的人,才能审判人”,她用爱心浇筑陪审工作,真诚了解当事人的心声。用细心、真心、爱心打动着案件当事人。2022年2月参加的三场陪审,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大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个案件两个嫌疑人竟然是亲兄弟,从小父母离异,母亲独自带大,家庭生活困难,中学毕业后就不再上学,没有正当职业,也无固定收入,在网上帮人“刷单”,实际就是从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庭审现场,看着这几个年轻人一脸的稚嫩,陪审的同时也感到心痛,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诫,当事人当场痛哭悔过,表示要重新振作,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人民陪审员,是公民在法院中的“耳朵”和“眼睛”。担任人民陪审员以来,宋桂花把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和热情同样带入到陪审工作中。用懂民情、知民意的优势与法官专业化、职业化形成互补,从法理、情理、事理上做到既“陪”又“审”。在陪审中,从代表民意、体现民意、融合民意的角度出发,形成独特的见解,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

    2019年的一起赡养权纠纷案件印象颇深,该案经村委会、司法所等相关部门多次调解未果。作为陪审员,她配合少年庭的法官联合司法援助中心律师,积极走访当事人所在村委会,了解农村养老金相关政策及张某一家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案件争议焦点,对双方进行询问,倾听双方当事人的意见,从亲情、感恩的角度对对方进行劝解,并对双方的经济纠纷给予合理合情的建议。最后双方达成和解,法院出具调解书,约定双方赡养义务。张某激动地说:“感谢你们让我有生之年再次看到家庭和睦”。老人发自内心的笑容也深深感染了在场所有人,我们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此外,宋桂花在陪审的同时积极搭建司法与民意沟通的桥梁,让群众更加理解法院工作,相信司法公正、减轻群众诉累。在遵守保密纪律的前提下,以案释法,用鲜活的案例,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讲解案情,释法普法,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传递司法正能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