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义东站高速收费口的疫情防控执勤卡点上,有一个皮肤黝黑,戴着口罩,不停穿梭在卡点、临时隔离点、交警、特警、医护人员之间的男子,他协调着有关防疫的一切问题,俨然一副负责人的样子。
但其实,他只是一个98年的年轻小伙,来自巩义市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大队,有一个可爱且好记的名字,王龙龙。
他是这个防疫卡点的“定海神针”
4月15日晚上,王龙龙接到了将他抽调到政治部,负责巩义东站高速口疫情防控执勤卡点联络、协调工作的电话,经过培训,王龙龙熟练掌握了各项防疫政策。
起初,他觉得这个工作并不难,可值班的第一天,日均5000多辆车的车流量,让他狠狠地被打了脸。车在排着队,他根本没时间为前来换班的志愿者们讲清楚复杂的防疫检查政策,只能边检查边讲解,6个小时轮班制,他一天要重复4次讲解,24小时不休;每天统计车辆、人数、黄码、红码人员;协调来自法院、交警队、交通局、特警队、医院的志愿者;劝返、引导车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些工作量都远超出了他的预期。作为退役军人,迎难而上的精神被他刻进了骨子里,渐渐的,他找到了方法,查漏补缺,优化了防疫检查流程,做到了高效、有序。
“龙龙,这个人行程码没去过外地,健康码是黄色的怎么办?”
“龙龙,他的核酸报告阴性时间过了俩小时,怎么办?”
“龙龙,这个黄码人员情绪激动,你快来!”
现在,他是这个防疫卡点的“定海神针”,每个志愿者都知道只要遇到难题,找龙龙一定能妥善解决。
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不忙的时候,龙龙是可以回单位宿舍休息的,但往往一个电话,就将他召唤回了卡点。
4月27日凌晨12点多,接连多天没有睡过“囫囵觉”,前脚刚迈进宿舍门的龙龙接到了将有70多名统一接受隔离的密接人员经过防疫卡点,请志愿者们注意做好防护的电话,他立刻致电卡点志愿者告知了情况,可躺在床上的他还是放心不下,拿起车钥匙又回到了卡点。
由于没有告知具体时间,龙龙只能在现场等,直到早上5点20分,密接隔离人员的车辆才抵达。安全通过后,看着泛着鱼肚白的天光,龙龙决定不回去补觉了,就在警车上休息,等待6点来换班的志愿者,帮助他们交接工作,开启新一天的忙碌,这样的通宵达旦他都习惯了。
当问到他“这样无缝衔接,不觉得累吗?”
他说:“说不累是假的,但这就是我的工作,我的职责,必须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个春天,他把口罩印在了脸上
在这个春色正浓的四月,高温和烈日不期而至。
4月21日,气温在中午的12点达到顶峰,32度,那天我被分配到了龙龙所在的卡点值班。12点到18点的6个小时,我们5个娘子军,在听完龙龙的防疫政策讲解,穿戴好防护服的那一刻,只有一个感受“闷”。站在毒辣的日头下,没有遮挡,不到一个小时,我们所有人疯狂发汗,汗液滴到了眼睛里,酸疼,也不能用手揉。
龙龙跟我们一样在太阳下晒着,他很暖心,会走到我们身边提议说“你们都是小姑娘,怕晒黑,我一男的无所谓,天太热了,怕你们中暑,警车的空调开着,你们轮流空出来一个人去凉快会,然后我补上。”
在车辆高峰时间段,为了尽快通行,龙龙拿着防疫二维码,迅速跑到后方车队,引导大家快速扫码;有时忙起来我们会忘记让驾驶员戴上口罩再扫码,龙龙总会来到车旁提醒驾驶员戴好口罩,也提醒我们注意自身防护;遇到不愿意降下车窗接受检查的驾驶员,对小姑娘态度蛮横的,身穿警服的龙龙会主动上前说服,往往效果都很好。
在结束值班的间隙,我打趣到问龙龙“你是不是本身皮肤就黑”,他笑道:“我以前很白的”,随即取下了口罩,脸上出现了一个边界明显的晒印,让人觉得既好笑又心疼。这个春天,他把口罩印在了脸上,也是他认真负责、倾全力、尽所能筑牢疫情防控线的战疫勋章。
自1月29日开始,巩义法院共派出干警志愿者2092人次,干警们克服困难、冲锋在前、干在实处,下沉基层社区、高速路口,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协助居民核酸检测、查看核酸证明、扫码、测温。
微光虽渺,万丈成炬
面对疫情,人人都是抗疫勇士
面对号令,个个都是志愿先锋
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有志气、有担当、有荣辱、有廉洁的巩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