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月圆之夜的思念

  发布时间:2022-04-02 15:37:18


    这天是壬寅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春寒料峭,银辉泼洒。望着天上那似有似无的月亮,我想我的奶奶了。

    奶奶生于1926年4月,逝于2012年正月,享年八十六岁。

    我出生的时候,奶奶才四十三岁,我是她的大孙子。俗话说:“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家里有好吃的,自然是让我先吃,有好棉花,也是先给我做棉衣,相对于其他的弟弟妹妹,爷爷奶奶和全家人对我的关爱是最多的。

    打我记事起,我就在爷爷奶奶温暖的怀里幸福地生活着。

    夏天不是骑在爷爷的脖子上就是趴在他的脊背上。冬天爷爷带我出门,先要把棉袄解开,把我塞到他温暖的怀里,然后奶奶再在棉袄外面勒上一根围巾当腰带,拴得稳稳当当的。

    实际上爷爷奶奶平时老是用草绳或麻绳,不舍得用围巾当腰带的。但若是包我,奶奶就用围巾,因为围巾幅面宽还软和,怕用细绳子把我勒坏了。

    冬天的夜里,我早早爬上奶奶的床,脱得光溜溜的,钻到奶奶的脚头给她暖被窝。奶奶常常睡得很晚,印象中老是纺棉花,我每每在奶奶的纺花嗡嗡声中进入了梦乡。冬天夜长,小孩子憋不住,每次起夜,看到奶奶不是在一边打盹一边嗡嗡地纺花,就是凑着豆大的煤油灯在纳底子做鞋。

    做鞋的前期活儿倒没什么,剪鞋样、包底子、纺鞋绳,等等,活儿虽然繁琐却是不怎么累的,最累的就数纳鞋底子了。

    纳底子讲究锥孔要正,针脚要匀;疏密得当,勒得要紧。得先把顶针戴到右手中指的中间指节上,然后取一根大针,把纳线绳穿到针鼻儿里,把针尖往自己的头发中间一划(沾上少许头油,行针更利),就开始往鞋底子上用劲扎,一般一下子很难扎透,这个时候就用上顶针了,把针鼻儿顶到顶针的坑坑洼洼里,中指用力一顶,千万别顶歪了,歪了针头会断的。

    等针尖露头了,持续加力,直至把针头顶出有半个针身,然后拿纳鞋底的专用小铁钳子平着夹住用力往外拔,带出鞋绳拉紧,最好还要把鞋绳缠在戴着勒绳布的右手上再紧一下,挽个小疙瘩,再穿针到背面。

    别小看挽这小疙瘩,有了这小疙瘩,鞋底才耐磨穿得久,且人不易跌倒。

    一般情况下,纳好一双成人的布鞋,得纳二百二十多针。那时全家老少十几口,做鞋的任务落在了奶奶、妈妈、二婶和两个姑姑的身上。

    奶奶自然做得最多,不但自己做,还得手把手教两个姑姑。一年每个人单鞋至少得三到四双,棉鞋至少得一到两双。

    奶奶至少要做40双,一双鞋平均按200针算,一年仅纳鞋底子就要穿针8000次。

    每次摸奶奶的手掌,都感觉宽大厚实,还有硬硬的老茧,堪比正常男劳力的手。特别是进入老年之后,她的手指关节粗壮扎眼,这是长期缺乏营养、超负荷劳作落下的病根。我还知道她的肘关节也是时常疼痛、至老未愈的。

    奶奶出嫁前是小家碧玉,眉眼秀气,皮肤白净,个子高挑,她是在花儿一般的年纪19岁那年,裹着小脚、坐着花轿嫁给爷爷的。

    那时候祖父家里还是有十几亩地、七八间房的,家境不算太好,也还能过得去。爷爷是家里的长子,上过私塾,会打算盘珠子,下面有两个妹妹、两个弟弟。

    奶奶嫁过来的时候,大约是1945年,刚开始是不需要奶奶下地干活的,但随着时势的变迁,地越来越小,房越来越少,可子女是一个跟一个出生,每一张嘴都是填不满的窟窿,每一双脚都要穿鞋……到1967年她41岁的时候,已生养了5男2女,家庭的负担越来越重,生存越来越艰难。

    有的多子女家庭,为了全家活命,也为了给孩子找条活路,不得已把子女送给了别人。可奶奶她不,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自己带孩子,坚决不送人,为此她得承担多大的劳动量啊!

    她几乎是泼了命地干活,白天得迈着小脚和爷爷一块到地里捯饬庄稼,回到家来,还得操持全家老小的汤菜饭食,夜里还得赶做全家的衣服鞋袜,第二天天不亮又得起来做饭、洗衣,准备开始新一天的战斗。

    是的,战斗,她在与天斗、与地斗、与命运斗,或者说,她在赌,与自己的生命长度赌,赌用自己全部的心血精力、肉体健康和有生之年,看能否换来全家的活路。

    她斗赢了,也赌胜了。在那样艰苦的年代,爷爷奶奶能把七个孩子养活成人,并成家立业,滋养繁衍了这么一大家子学有所成、爱国爱家的后代,真是了不起的奇迹!

    我的平辈和下一辈有二三十人纷纷考取了高等学府,有二本的,也有一本、重点大学的,还有进一步深造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就业后有在政法机关工作的,有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有在学校当老师的,还有在公司、企业就职的,等等,留在村里自耕自种的倒成了凤毛麟角,真正实现了爷爷奶奶耕读传家光宗耀祖的夙愿。

    奶奶,今夜的天有点阴,月儿不是很明,十年前您没有看到新年满月就离开了我们,我想告诉您的是,每当看到月亮的时候,总感觉那就是您微笑着在天上瞅我们哩。小时候过年,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饺子妈妈总要我用蒸笼布兜了,端回老家给您和爷爷先吃,后来叔叔们自立门户后,也是这样让子女给您和爷爷端第一碗饺子。

    奶奶啊,我多么希望下辈子还能给您端上热腾腾的饺子,在每一个大年初一的早上。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