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对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72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10-21 08:59:51


                                                                                                              豫高法督(2021155

                                                                                                                               办理结果:A

尊敬的任丙祥委员: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河南法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在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在建设工程领域发生经济纠纷时优先进行法律调解的提案”中指出,“刚性执行‘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立案登记制度已经成为恶意诉讼和无理缠诉滥诉等行为的护身符,特别是建工纠纷中财产保全对企业影响很大”等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我院对您的提案高度重视,对您提案中反映的问题、建议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建设工程领域发生经济纠纷时,当事人应把“协商”作为解决纠纷的首选途径而不是直接起诉的建议。我们非常赞同您的此项建议。目前受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建设工程纠纷案件数量呈现逆势增长的严峻态势,法院人多案少的压力很大,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能从源头上减少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的增量。为了引导当事人自行协商化解纠纷,我们拟对近三年河南省三级法院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的司法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剖析建设工程领域诉讼纠纷的成因,根据成因对建设工程领域参与主体进行风险提示,并通过公布建设工程纠纷指导性案例,增强当事人对诉讼结果的预判性,强化建设工程领域参与主体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从源头减少建设工程纠纷案件数量。

(二)关于在建设工程领域发生经济纠纷时,由第三方居中在诉讼前先行调解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讲话提出了“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的改革要求。推进诉源治理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开创中国特色多元化解新格局的应然之举。为此,我院已经根据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源头化解的意见》制定了全省法院加强诉源治理的工作方案,要求全省法院进一步完善立案登记制,既保障当事人诉权,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民事案件做到有案必立;又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和申请,依法及时作出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裁决。同时要求各中院、基层法院应当完善先行调解、委派调解工作机制,对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民商事纠纷,引导鼓励当事人选择调解,或者由人民法院委派调解。在征求当事人意愿基础上,积极探索调解前置程序。我院还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诉源治理机制研究》作为2021年度全省法院重点调研课题,由民四庭牵头,重点研究人民法院在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诉源治理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探索通过组建建设工程专业调解人员人才库,利用行业调解和多部门联合调解等非诉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建立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

(三)关于人民法院在执行资产保全或冻结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账户时应当柔性执法、弹性执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建议。正如您在提案中所举的案例,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着滥用诉权恶意诉讼,以及滥用保全制度损害被申请人利益,影响被申请人生产经营的问题。对该项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虚假诉讼的鉴别和打击,另一方面要规范诉前和诉讼保全的执行。1.严格把握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前保全和诉讼保全的条件。只有符合“情况紧急”及“不立即申请保全将造成申请人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条件的才能申请诉前保全。对不具备上述两个关键条件的,一般不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对诉讼财产保全申请的审查,要充分考虑对双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对不属于“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情形的,一般不采取诉讼财产保全措施。对当事人滥用诉权,故意采取申请保全的方法损害被申请人财产权益、商业信誉的,一经发现则不予保全或及时解除,并告知被申请人享有提起财产保全损害责任纠纷诉讼的权利。2. 严格审查保全担保的比例、形式、担保财产的价值以及担保主体的资质和责任承担能力,确保保全担保的真实性。3.坚决杜绝超标的金额保全,不论当事人是否提供足额担保,申请保全的范围明显大于诉讼请求或者明显超出保全必要的,对超出部分予以驳回。4. 对被保全财产采取保全措施时,应尽量采取灵活的方式执行,尽可能减少对被申请人生产、生活的影响。在保证被保全财产现状的前提下,应允许被申请人经营、使用,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再次感谢您对法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期待您继续关注河南法院工作,给我们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特此答复。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二〇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联系单位: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