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钱不还不仅透支了自己的友情,还影响着个人的诚信这个立身之本……” “你们是多年的好友,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要多相互体谅,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遇到这样的事儿你会咋处理……”5月7日,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通过释法明理,促成昔日两好友间达成和解,使得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得以顺利执结,有力保障了胜诉当事人合法利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9年10月,林某以需要还筹钱还贷款为名,向好友李某借款20万元,并向李某出具借条一份,承诺一个月内归还。然而借款到期后,李某却以种种理由推脱、拒不还款。无奈之下,李某一纸诉状将林某起诉到了惠济法院。法院经审理作出民事判决,判令林某限期偿还20万元借款本金及利息。因判决生效后,林某仍迟迟未履行还款义务,李某向惠济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第一时间向被执行人林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财产报告令等执行文书,并多次敦促林某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被执行人林某的态度却很强硬,表示由于投资失败,自己家庭现在生活也极度困难,不具备还款能力。执行法官通过查询,也没能发现被执行人林某名下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的执行一度陷入僵局。但执行法官并未因此放弃,而是从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系多年好友的角度出发,多次晓之以法、动之以情,努力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动员被执行人林某设法筹集案款,尽力挽回双方友情。最终,在执行法官的努力下,双方经协商,自愿达成和解协议:被执行人林某一次性向申请执行人李某偿还借款189000元,双方就本案再无其他纠纷。和解协议达成后,被执行人当场履行了全部执行款,案件得以圆满执结,这是惠济法院扎实开展队伍教育整顿,认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生动体现。
法官寄语:近年来,其所处理的发生在亲戚、好友等“熟人”之间的借贷纠纷呈上升趋势,而这类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往往碍于面子等原因,不要求对方出具书面借条,或者没能留存关键证据,从而在维权时面临尴尬。为此,提醒大家,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在与他人特别是关系不错的亲友等发生经济往来时,注意留存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关键证据,并要求对方出具借条等凭证,同时也要注意在借条中尽量不使用容易引起歧义或模糊词语,并注意对方是否在借条中用了真实姓名,而不是外号或者曾用名等。切莫因一时“讲义气”、“好面子”,让自己深陷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