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8日上午,新郑法院民一庭庭长郭文凯在办公室整理着卷宗材料,突然接到院办公室副主任王小燕的电话,说有两个老人来给民一庭陈卫东送锦旗,让他接待一下。陈卫东现在是民一庭法官,正在开庭,没有办法接待两位老人,郭文凯和民一庭党支部书记李晓莉接待了两位老人。
郭文凯和李晓莉来到诉讼服务中心大厅,远远看见两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手捧着用广告纸包装着的一面锦旗,在大厅焦急地等待着。郭文凯热情地接待了两位老人,让老人回办公室坐坐,老人执意要在这里送锦旗,就不上去了。
上午10点半,正是诉讼服务中心立案时间,很多当事人目睹了当时情景,都对这两位老人投来赞许的目光。是什么样的案件,让这两位耄耋老人带着真诚和感恩,坐几十公里公交车到法院送锦旗呢?这让郭文凯十分感动。
郭文凯接过锦旗后,感动地对两位老人说:“你们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要亲自来,真是难为你们了。办案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法官应该做的,今天你们来,我们很受感动,今后会激励我们更好的办案。”
两位老人,头顶上的根根白发,若隐若现,脸上条条皱纹,好像是一波三折的往事。原来,这两位近八十岁的老人,是新郑市薛店镇的农民薛书欣和陈宏恩。大概时间是1995年,陈卫东当时任薛店法庭庭长,曾经办理过薛书欣和陈宏恩五起民事案件,标的额也只有几千块钱,距今已有25年的时间了。
陈卫东在薛店法庭当庭长期间,接触的都是一些邻里纠纷和小标的民事案件。基层的工作经验告诉他,特别是经济纠纷案件,农民挣钱不易,只认道理,缺乏法律知识,不注重证据收集,他们有时一辈子只打这一起官司,但这一起官司能让他对法律、对法官的认识和法院的信任刻骨铭心,无法释怀。
陈卫东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不论熟人和生人,不管案件标的额大小,他心中的天平从未倾斜。他承办的薛书欣和陈宏恩案件,与其他案件并没有什么区别,认真接待双方当事人,到原被告的家中了解案情。在做原被告工作时,他都尽量把道理讲清楚,把法律说明白,让双方当事人都有一个认识。法官不仅是讲法律的,也是讲道理的,法律和道理是相辅相成的,只要让双方当事人接受这个认识,这起案件的调解就成功了。陈卫东把法律、道理与双方当事人讲明后,在较短的时间结案,并把他们的欠款追了回来。
办好每起案件,都是每名当事人对法官、法院的信任。办好,当事人会记你一辈子;办不好,当事人也会记你一辈子。但两种记忆有质的区别,一个是当事人在心里种下了对法律、法院、法官的公正、支持和赞许的种子,一个是当事人在心里留下了对法律、法院、法官扭曲、玷污、狰狞的印象。
这起名不经传的案件,对陈卫东来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他每年都要办理上百件,甚至几百件这类案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薛书欣和陈宏恩的案件在他的内心世界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在他的心中没有激起一点涟漪和浪花,缈小的根本看不到,记不得他的样子,想不起他姓甚名谁。
薛书欣和陈宏恩对陈卫东公正高效办案却记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念念不忘,但他们都在农村从事体力劳动,脑海里时常有一种对陈卫东表示感谢的想法,因农村劳作,一直沉淀在脑海里,但这种心情一旦萌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累积,在薛书欣和陈宏恩的内心越来越强烈。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薛书欣和陈宏恩却把陈卫东记住了,从五十多岁一直记到八十岁,一记就是二十五年。朝为青丝暮成雪,陈卫东跟着他们也老了,也由三十多岁变成了五十多岁。他们记住了陈卫东的名字,记住了陈卫东办案时的一举一动。陈卫东却把他们忘了,陈卫东忘记他们的样子,还忘记了他们名字。耄耋之年的薛书欣和陈宏恩已经从繁重的农村劳动解脱了出来,他们要趁现在还能动,要当面感谢陈卫东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他们制作了一面“全凭各领导、法官素质高”的锦旗,亲自送给陈卫东,让自己以后不留遗憾。
事不凑巧,薛书欣和陈宏恩来的突然,陈卫东正好开庭,两位老人在诉讼服务中心执意要把锦旗亲手送给陈卫东,办公室工作人员担心两位老长时间等待,身体吃不消,在向两位老解释后,由民一庭庭长郭文凯和民一庭党支部书记李晓莉代收。
薛书欣和陈宏恩没有见到陈卫东,虽然稍许有些遗憾,但有遗憾的完美,他们仍停留在原始的记忆中,记忆中的陈卫东仍然是风华正茂。陈卫东没有见到薛书欣和陈宏恩两位老人,心情也是五味杂陈,他说他只是一名普通法官,与其他法官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做了法官应该做的工作,为当事人办理了一起普通的案件,却让当事人挂念20多年,他心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陈卫东的漫漫法官路,一张笑脸,一声赞誉,一面锦旗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