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履行判决义务的被执行人强制带离。
为了构建执行工作长效机制,自2018年11月底开始,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法院转变执行理念,遵循客观规律,依托执行指挥中心,紧扣执行流程管理,将执行工作从立案到结案分为11个模块进行管理,创新推出“模块管理、节点管控”执行机制。
执行新机制有效打破了“一人一案办到底”的传统模式,执行质效稳步提升,执行变得更便捷、更公正、更高效,群众的司法获得感逐步增强。执行干警也由过去“连续加班、疲惫不堪”的工作状态,恢复到“正常上下班、正常过周末”的生活常态,执行工作迈入良性循环轨道。
■执行全过程公开透明
“现在来登封法院申请执行,就像‘订外卖’一样方便快捷。从申请立案开始,案件需要怎么办理,到了哪个节点,有多长时间的期限能把这个流程走完,都是一清二楚。啥是获得感,让咱老百姓来办事的时候明明白白、心里踏踏实实就是获得感!”说起自己的案件,张某至今还掩饰不住兴奋。
今年4月21日,申请执行人张某来到登封市法院领取执行案款。他的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刚刚5天,手机上就收到了承办法官发来的短信:张某,目前已通过网络查控系统查控到被执行人程某名下财产5万元,请您于4月22日上午到执行局办理相关手续领取执行案款。
张某收到的短信是由前端事务集约管理模块的工作人员发出的,此时案件已经按照模块流程自动转交给了有财产可供执行模块的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该模块将对执行前端事务进行集约管理,将接待当事人、一次性告知权利义务、送达、接谈预约、网络查控、下达限制高消费令、司法拍卖评估议价等十余项与执行事务相关的前端工作“一站式”办理,从而做到让承办人只需专注案件本身。
该管理模块方便当事人与承办法官沟通联络,为其及时全面了解案件进程和执行工作有关情况、反映诉求、配合执行、解惑答疑等提供便利,最大限度满足当事人的执行需求,基本实现了当事人“进门有人引导、问询有人接待、诉求有人转达”。
传统的法院执行工作一般都是按照“一人一案办到底”的模式,什么时间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案款什么时间发放,全部由承办人一人说了算,既缺乏有效监督,效率也不高,还存在着不少廉政风险。
登封市法院实行的“模块管理、节点管控”执行机制,就是要打造让老百姓“看得见”的司法公正。该机制将执行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分为11个模块管理,即立案、前端事务集约、有财产案件执行、无财产案件执行、评估拍卖、终本管理、执行警务保障、救助信访、规范管理、绩效考核、综合事务管理。每个模块厘清权责、划定时限、确定责任人,责任人实行A、B角管理,确保事无遗漏,责任全覆盖,实行节点管控,形象地说就是把执行工作分成了11个车间,执行案件从立案到结案要在这11个“车间”里头进行流水线式的运转,把每个“车间”的完成工作任务期限等进行了明确,环环相扣,前后监督。
被执行人名下房产被查控后,承办人一个月内要完成跟被执行人的送达约谈工作,如果被执行人依然不履行义务,房产将进入评估“车间”,评估“车间”一个月内要交出评估报告,接下来再进入拍卖“车间”,拍卖工作要在两到三个月内完成,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遏制了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和乱执行等现象。
据登封市法院院长郭晓堃介绍:“每个案件经过查控‘车间’后,有什么房产、有什么财产在这个地方都已经过滤下来了,都已经登记固定住了,承办人想隐瞒也隐瞒不了了,这个时候承办人如果还想消极执行或者选择执行的话,就无所遁形了。”
据统计,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登封法院收案3748件(含旧存744件),结案2678件,发放执行案款1.96亿元。
数据显示,“模块管理、节点管控”的执行机制实施以来,登封市法院在收案量较去年同期上升的情况下,结案率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提升。
■执行资产处置提速
“我这个案件标的额不大,法官用了网上询价的方式对被执行人名下一辆工具车进行了评估,最终车子卖了近3万元,估值还是很客观的,比传统的评估拍卖方式快了至少一个月,太方便了。”
登封市法院在执行李某、马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时,通过京东司法网络询价平台,启用网络询价确定财产处置参考价机制,对被执行人马某名下的机器设备进行了网络询价,今年4月26日成交,为案件当事人节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
“我是登封市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我们部门是做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的,会经常跟咱法院执行局打交道。目前能明显感觉到,登封法院处置涉案财产的力度很大,措施都很给力,可以说是‘能执尽执’。这不,前两天刚刚对位于登封市的一套房产进行了处置,为我们执结了一起标的额为37万元的案件,顺利收回不良贷款加利息近40万元。”谈起登封市法院的资产处置工作,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张某赞不绝口。
执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当事人胜诉权益是否能够兑现,对于大多数案件来说,关键就在于涉案资产的处置和变现。登封市法院紧盯老百姓关注度高的执行兑现问题,快处置、快发放,持续加大涉案资产的处置力度。
澄清底数,动态跟踪管理涉案资产。成立资产处置小组,通过网络查控、住所搜查、实地调查、电话微信沟通等方式,对被执行人资产情况及实际履行能力逐案调查,深入了解,对所有涉案车辆、房产、土地、厂房、机器设备进行逐案登记;建立台账,专人管理,动态督导;对一个月内不履行的被执行人名下财产,移送评估。
用好信息化手段,加大评估拍卖力度。评估尽量使用当事人议价、网络询价进行,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当事人评估费用负担。
强化警务保障,加大腾迁力度。成立腾迁小组,协同法警局做好警务保障,及时清退腾迁房产,交付权益人。
同时,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规范,倒逼涉诉资产处置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切实维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该院共处置查封房产71套,年度处置率达到91.8%。
■执行案款及时发放
老百姓拿到真金白银才是真的实惠。
为确保执行案款应清尽清、应发尽发、不留死角,登封市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直面案款发放难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形成执行案款收发的良性循环态势。
“一案一账号”规范管理案款。所有执行案款要全部使用“一案一账号”,全面规范和使用案款管理系统。
灵活案款发放。探索通过微信、手机APP转账等便捷方式,方便当事人领取小额案款;对穷尽手段无法联系、当事人拒领或者放弃、金额过低等案件,严格认定程序,经过法定期限仍不能发还的,逐级报请提存审批,有效避免了执行案款长期沉淀带来的系列管理风险。
强化督导确保应发尽发。案款专人动态跟踪督导,对案款发放进行日督办、周小结、月推进,对一个月以上未发放的执行案款全面进行梳理;同时将清理案款与清理积案结合起来,以剩余个案案款为重点,进一步厘清沉积背后的原因,因案施策。
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登封市法院共计发放执行案款1.96亿元,连续四个月实现“双零目标”,即超30天案款提存为零,超30天未发放案款为零。
■高质效执行成常态
“以往经常是加班加点,也完成不了任务,因为烦事杂事太多,大家普遍感觉执行太苦、太累。自从模块管理的新机制运行后,我感觉到我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了,职责分工更加明确,效率越来越高,也基本不用加班了。”
“现在有周末、有公休,有更多的时间去陪孩子了,也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
“工作之余,还能参加院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员工活动俱乐部,读书、学书法、练瑜伽。每天面对工作、面对当事人的时候都精力充沛,而且心态更平稳了。我学习我充实,我执行我快乐!”
如今,在登封市法院,执行干警每谈起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过去的“执行不打烊”到现在的“我执行我快乐”,干警们加班少了、质效高了,当事人满意多了、抱怨少了。在“专业高效工作、快乐优雅生活”建院理念的引领下,在“模块管理、节点管控”执行新机制的科学指导下,登封市法院通过严格落实休息休假制度、丰富干警文娱活动、加强职业心理疏导等从优待警举措,不断提升执行干警的职业尊荣感,最大限度向内部挖掘潜力,激发队伍活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局干警们改变的是执行思路和工作方式,不变的是“应执尽执,兑现权利”的初心和使命;改变的是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不变的是“司法为民、公正高效”的追求和目标。□ 本报记者 冀天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