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王克文:法官首先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发布时间:2018-12-05 15:00:52



    王克文1930年3月出生在河南省嵩县闫庄乡焦涧店村。他曾任洛阳专署建勤科科员、省监察委员会监察员、省检察院人事处处长、省高级法院刑二庭庭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等。

    贫困家庭出生的王克文,出身贫寒,打小受尽了苦难折磨,在他的记忆里,红薯秆、红薯叶、红薯面、干丝瓜、窝窝头等是他始终难以忘怀的好东西。

    艰苦的生活让王克文不怕吃苦,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在后来的岁月里,尽管他在公检法等部门来回调动,但他始终不改这个习惯,直到他离休,都依然保持不变。

    王克文说:“一个人能够做到艰苦奋斗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系,也与其家庭出身是分不开的。”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1946年的腊月二十七,嵩县深山弯弯的山道上走着一群衣衫褴褛的挑担人。他们是从深山挑木炭赶往嵩县县城想要换几个钱过年的乡下人,16岁的王克文就在其中。

    王克文回忆:“大人能挑百十斤,我挑了五六十斤。虽然我挑得少,但全家人都等着我这趟生意赚几个钱过年呢!”当他们赶到家时,已是除夕夜了。

    “那一年过年啥也没买,饺子也没吃上。除夕夜我到家时,锅里煮的是红薯块、漂的是红薯叶,搅面汤用的是红薯面。全家人围着锅台默不作声地吃着那顿年夜饭。”

    那时,王克文的家乡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当地人民的日子很苦。

    “我们那里有句顺口溜:‘半年菜,半年糠,霜打的红薯叶救灾荒。’‘半年菜’指的是等下霜时,把霜打的红薯叶捋掉晒干储存起来,一直吃到来年霜打红薯叶时为止。但光吃红薯叶显然不行,必须配以谷糠、玉米芯等,根本就没见过馒头。红薯和红薯面,到春节过年时才能吃上。那个时候,过年吃顿饺子、吃个馒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那年的大年初一,家里蒸了几个玉米面包糠的窝头。母亲悄悄塞给王克文一个。王克文舍不得吃,就拿着上街了。谁知被一个要饭的一把抢走。要饭的怕王克文追上把窝头要走,就边跑边往窝头上吐口水。

    “我当时先是一愣,接着就想追。可转念一想,也怪可怜的,就喊:别跑了,别吐了,你吃吧……”

    王克文参加工作后,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但工作的艰苦程度还是难以想象的。

    1952年5月,王克文从洛阳专署调到省监察委员会。不久,他接到了到板桥水库调查司务长贪污民工伙食费的案子。板桥水库位于泌阳县板桥镇。

    一天早上,他从郑州乘坐火车到了确山。“一下车,天就下起了大雪,我还随身背着个被子及生活用品,简单在火车站吃了点饭,就朝百里之外的板桥水库方向出发了。”

    “那时候哪有车,风雪交加,百十里路,我走了一天一夜,两只脚上全是泡。”

    一天一夜没吃饭、没睡觉的王克文,赶到板桥水库之后,一头扎进工人之中开始调查工作。这样一干就是10多天。这10多天里,他和工人同吃同住,把该核查的证据核查清楚了。但是,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还没有找到,就是领工的工头。

    一天,王克文听说那个工头已经回家了,他当即决定到工头的家找到他本人核实。

    王克文步行了近百里地赶到方城某山区,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工头,调查核实了有关情况。调查结束时,天已经很晚了,而且山风呼呼,大雪飞扬,要走看来是不可能了。

    工头是个转业军人,家里穷得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个被子,大冬天没有褥子铺。当时已经是夜里了,没地方去了。

    工头只得说:“咱们就都睡我的床上吧,我们两个睡一头,我老婆睡那头。”无奈,王克文把自己带的被子铺在床上,三个人共睡一张并不大的床。

    “那时候真是没办法了。一整夜,我都是蜷着双腿,膝盖就在被子外边,不敢伸腿,怕蹬着人家的老婆……。那次虽然特别艰苦,不过,案子办得很好,很快把司务长逮捕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既好笑又可怜又庆幸。好笑的是这事儿太离奇,哪有外来的男子和人家的老婆睡在一张床上的事儿?可怜的是那时农民生活太苦,光吃饭都自顾不暇,哪还有能力照顾素不相识的外来人呢;庆幸的是我们虽然受了点苦,作了些难,总算胜利完成了调查取证任务。”

    “三年自然灾害时,日子更难过。记得那是1960年的除夕夜,我到半夜才从外边回来,家里啥饭也没有。妻子见我饿得不行,就劝我说:人是一盘磨,睡着就不饿。我躺下睡了一会儿,还是饿得不行。正在这时,忽听窗外刮了一阵风,院里‘呼啦啦’一阵声响。我顿时来了精神,原来院里种的丝瓜在树梢上还有一个,因为太高了,一直没有摘下。我就起床找了一根竹竿,很快把那个早已干枯了的丝瓜戳了下来。然后,我生着火,用清水煮起了丝瓜。煮一会儿后,我把丝瓜捞出来晾一下就啃了起来。干丝瓜里面除了像铜丝一样的丝瓜瓤外,就是又黑又苦的丝瓜子了,几口下来,我被丝瓜瓤、丝瓜子拉得满嘴是血……”

    1970年的冬天,王克文去山西省调查一个案件的证据,证人家住在离太原市几十里外的山区里。王克文一行二人从郑州坐火车到太原下车,简单吃完饭后就步行到证人家调查情况。调查结束后,天已经黑了,他们还得步行回太原。

    摸黑走到半路时,两人迷了路。天寒地冻,两人又冷又饿,而且冻得瑟瑟发抖,绝望之中,两人就轮流大喊,大声呼救,以便让人听得到。终于有人回应了,他们俩就向回声的地方走去,到陌生村民家里后,发现家里很穷,只能是家里剩什么吃什么。吃完后,睡觉又成了问题,家里就只有一张床。

    这时,主人就把床上铺的褥子抽了出来,说:“家里还有一张桌子,你们两个就凑合一晚上吧。”事已至此,只能这样了,他们两人就在家里唯一的一张桌子上睡了一夜。

    后来他们才听说:当地经常发生人在夜里迷路而被冻死在外面的情况,一想起这事儿,他们就觉得后怕。

    讲到苦日子的经历与从事法官职业的关系时,王克文这样认为:“一个好的法官光有艰苦奋斗精神还不够,还必须有认真负责、周到细致的审判作风。”

    一次,王克文承办一起杀人案时,论罪被告人应当被判处死刑。被告人的父亲和被告人的哥哥听说被告人在河南犯了死罪,专门从东北老家来到河南,提出想和被告人见上一面。

    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王克文答应了。见面过程中,被告人两次提到一个人的名字时都被他的父亲用眼色制止了。王克文意识可能与本案有一定关系,就乘机做起被告人父亲的思想工作。

    “你儿子犯的是杀人罪,是死罪,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检举揭发他人后查证属实,属于有重大立功表现,可从轻处罚,还有什么事比你儿子的命重要?”

    被告人的父亲思想通了,被告人最后终于检举揭发了另一起杀人案的线索:犯罪嫌疑人隐姓埋名潜藏在郑州的一旅社。王克文得知这一重要线索后立即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并迅速将这名犯罪嫌疑人逮捕归案。后来,该被告人因有重大立功表现被从轻判处了死缓。

    还有一次,王克文承办一起强奸案时,受害人是个农民,而被告人是一个干部子弟,而且拒不承认有强奸的事实,其父亲是一个县的领导,在当地势大,很有活动能力,因此,这个案情简单的案件处理起来难度相当大。为此,受害人就坚持不断上告,一直反映到省法院。省法院就指派王克文调查处理。

    王克文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关键证据辨别真伪的难度很大,就是案件发生当天下午3-4点被告人的去处。被告人说此时在家并有其父母证明,还举出一个证人是其邻居。该证人说当时在自己家门口晒太阳,看见被告人一直在家。如果这一事实属实,那就说明被告人没有作案时间。

    案件到了两难的地步,怎么办?

    这时,王克文开始思考,并把证人证言和天气联系起来分析:那天天气到底如何,当时有没有太阳?于是,王克文就到县气象站查阅那天的天气记录。记录表明那天是个阴天,而且刮着大风,气温在零度以下,证人不可能在家门口晒太阳。在掌握了这一情况后,王克文就去做那个证人的思想工作。经过几番的思想教育工作后,那个证人终于说出了实情:之所以没有吐露实情,是因为被告人的父亲给了自己一笔钱。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又经过多方调查、核实,认定了强奸的事实,最后,被告人被依法处理了。

    “我所办理的多为刑事案件,我觉得:一个称职的法官,在案件事实的把关上,如果没有 ‘刨根问底’的精神是不行的。哪怕看起来是细枝末节也不要放过,这是我从事审判工作多年的深刻体验。”

    “因此,还是那句话:一个称职的法官,必须既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有认真负责、周到细致的审判作风,两种品质都要有,都要具备。”

    后记:那时的工作条件真是难以想象的艰苦啊,但即使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王克文为了查清案件事实,仍然是顶风冒雪,步行百里,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和农民挤在一张床上过夜,并最终完成了任务。当下,有人认为艰苦奋斗是在艰苦岁月的无奈,现在工作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再提倡就不合时宜了。王克文的办案经历告诉我们:新时代的人民法官一定要学习和保持这种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习这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的要求,永远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