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干警,进入到了执行局工作,他们年富力强,勤奋善思,给执行工作带来了新气象。王锟就是这样的执行干警。
王锟,男,32岁,中共党员,参加工作九年来始终奋战在审判和执行第一线,2017年9月调至执行局工作,现任郑州高新区法院执行局执行实施队队长,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先进个人”、“办案能手”、“优秀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宣传个人”等荣誉称号。
王锟有着“80后”少有的沉着冷静与豁达通透,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诉苦不诉累,荣誉再多再高,也不显摆不炫耀,当事人在难缠不讲理,也自有应对良方。年纪轻、能力强、能担当是法院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
以司法的温情,种下社会和谐的因子
王锟始终相信,善良是最好的法律,法律不是简单的逻辑规则和经验法则,法律之外还有温情。
9月的一天晚上,王锟带着两名书记员来到被执行人李某家中,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前期双方已调解3次,李某还是迟迟不履行义务,李某自愿签署了还款协议还继续违约。某次在执行现场,考虑到被执行人母亲年事已高且刚做过心脏手术,女儿还小,被执行人是一个家庭的支柱,王锟怕实施拘留措施使其母亲情绪不稳,也给女儿带来心理创伤,遂耐心劝说调解。谁知被执行人李某找来了十几名工人,手拿菜刀和锤子,企图暴力驱逐执行法官一行人员。这时,王锟沉着应对,考虑到既要保护自身安全又要控制现场局面,王锟及时联系了辖区公安机关,在其努力劝说下及民警配合下,现场得到有效控制。随后,王锟继续耐心劝说被执行人,最终案件得以妥善解决。
“对于这样的案件,我们也可以果断采取强制措施,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对被执行人进行疏导、教育,只是想挽救被执行人这个家庭进而促使案件执结。”王锟法官说。他认为,法官对被执行人的劝说教育,以及之后有必要的帮扶,并不完全出于工作职责,还因这是善良人性的自发举动。
执行案件从来都不单单是法律问题。作为执行法官,执行过程多一点温度,少一点冷漠,社会就会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戾气。
明确职责权限,激发团队动力
高新区法院执行局实施的是以办案团队制度,所有成员与团队共荣辱。团队内部管理是确保团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王锟带领的团队有4名书记员,他首先确定了团队每个人各自的职责,使得团队内部的分工明确,对任务了然于胸,从而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与质量。而他在该执行团队中处于中心地位,对团队所有案件负全责。
强化团队的自我管理,以团队分工协作方式办理执行案件,不仅有效增强了大家的团队意识,还形成强大的执行合力,让团队获得1+4>5的效果,工作质效也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当事人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