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司法鉴定工作一直被当事人所诟病,费时、费力、费钱,做个鉴定需要往返外地多次,各种开销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从开始申请到拿到鉴定结果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以上……司法鉴定贵、累、难,成为群众诉讼路上的一道拦路虎。为解决这个困扰群众多年的“老大难”,焦作两级法院向科技要生产力,向信息化要效率,与司法鉴定机构联合开通“网上绿色专用通道”,在全省率先开启了司法鉴定远程视频听证工作模式,让司法鉴定工作步入了网络新时代。过去花费成千上万,如今费用为零;过去远赴千里,如今足不出户;过去成年累月,如今最多30天。以后,在焦作法院,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千里之外的鉴定专家也能与法庭实现“面对面”交流。
3月28日上午,焦作法院远程鉴定现场会在市中院举行,同时依托网络远程视频鉴定听证平台对3起案件进行了司法鉴定远程视频听证会,这标志着焦作市两级法院全面开启了司法鉴定远程视频听证工作模式。
“焦作法院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开创了焦作远程鉴定工作模式,填补了我省法院远程鉴定的空白,是全省法院司法技术工作信息化应用的典范,为推进我省‘智慧法院’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省高院技术处处长王彪在观摩完听证会后对焦作两级法院的远程鉴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司法鉴定 “千里传音”
2017年5月,满某驾驶半挂货车由西向东行驶,与由北向南行走的高某发生事故,造成高某受伤。高某及其家人要求对高某的伤残等级、智力障碍及后续治疗费用进行鉴定。
高某没有想到,自己案子的医疗司法鉴定能这么早就开始。在此之前,他们在省里找了两家司法鉴定机构,都被告知条件有限,接不了这个活。没有舟车劳顿、没有花一分钱,法官、高某就和被告一起,和远在天津的鉴定专家“面对面”交流。
9时许,一场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千里传音”的司法鉴定远程视频听证会正式开始。9名远在天津的专家出现在电脑的另一头,通过视频和高清摄像头,任何一方说话,专家们都能听得到,在听完原、被告各自的陈述后,鉴定专家就案情分别向原、被告双方进行了询问,并且通过摄像头查看了相关证据、检查了高某左臂上的伤。整场听证会持续了不到半个小时。
“没想到司法鉴定还可以这样做,省得我们往外地跑了,而且今天举行的听证会也是免费的,法院着实为我们省下了一大笔钱!”双方当事人对于这种新形式的听证会十分满意。
“这种听证方式不仅弥补了法官某些专业知识的不足,给法官增强了办案自信,同时更加快了案件审理进度,为当事人省去了不少麻烦。”主审该案的法官说。
远程视频 省时省力
目前,涉及司法鉴定的大多数案件都要求双方当事人参加鉴定听证会。要么请专家来,要么是双方当事人到鉴定机构所在地去,法院也要派人员前往主持鉴定听证会。这样,申请鉴定的一方除了需要支付鉴定费外,要还承担自己以及代理律师的差旅费,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并且鉴定周期也很长,最少也得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同时,也增加了申请鉴定方劳途中的疾病风险,不但费用高、周期长,而且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
“假如当事人要去天津,不但要增加路费、时间,还要在那住宿,哪一样都要花钱。”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谢华海说,现在通过网络远程视频鉴定听证平台,跟“面对面”交流差不多,听证会只需不到一个小时,最快一个月就能拿到鉴定意见,对当事人来讲,不仅为他们节省了资金,还节省了出行时间和精力。
近年来,焦作中院积极探索“让信息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的便民措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为减少当事人诉累,节约司法资源,焦作中院依托信息化建设平台,与鉴定机构联系沟通,打造了全市法院远程视频鉴定工作模式。利用网络远程视频鉴定听证平台,双方当事人只需到法院,通过视频就能与外地的鉴定专家完成鉴定及听证工作,既节省了当事人及律师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加快了案件的审理进度,提高了审判效率。
司法鉴定远程视频听证模式是焦作“网上法院”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技术与信息化工作有机融合的具体体现,也是主动适用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必然选择。该模式实现了鉴定听证远程“面对面”交流,建立了不出门、不花钱、不耗时的委托鉴定模式。谢华海说:“远程视频听证会公开透明,在节约司法资源、缩短办案周期的同时,增加了公开透明度,消除了当事人对司法鉴定公正性的猜疑。”
今后,全市两级法院将利用网络远程视频鉴定听证平台,充分运用司法鉴定远程视频听证模式,为法官和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智能服务,打造焦作司法技术工作特色品牌,实现“网上法院”应用全面覆盖、惠及于民,努力将“智慧法院”的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