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化解矛盾,桐柏县法院埠江法庭副庭长王光伟在办理案件时不是就按办案、简单处理,而是更加注重向当事人辨法析理,他常说:“作为一名法官,要做好群众的‘良师益友’,将情绪停留在法庭,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带给社会。”
做好群众的“法律顾问”
现年70余岁的张老太膝下共有五个子女,却无人愿意赡养老人,无奈张老太将儿女们告上了法庭。通过调查,王光伟了解到,张老太年轻时与前夫贺某育有四个女儿,30年前,贺某去世,张老太改嫁了现在的老伴儿李某,二人婚后未生育子女,李某与前妻育有一子小李。现因张老太跟李某都年事已高,李某又卧病在床,小李认为张老太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不应由其赡养,为摆脱负担,将张老太送至其大女儿家。而张老太的其他女儿们却认为,张老太已嫁入李家多年,应由李家养老送终,她们已各自成家,不应再承担赡养义务。
王光伟经过审理查明,小李在张老太嫁给其父前已经成年,按照法律规定,其确实不用承担赡养义务。但按照当地农村的习俗,张老太虽然是小李的继母,但与小李一家共同生活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由小李养老送终。该案在当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王光伟深知,如果按照法律僵硬地进行判决,该案很好办理,但社会效果并不理想,毕竟小李的做法虽不违法,但违背了相应的公序良俗。
因此,王光伟多次到小李家中做其思想工作,同时还向张老太的老伴说明了情况,小李的父亲得知后,老泪纵横,表示愿意帮助法庭做通小李的思想工作。通过多方调解,几天后小李主动找到了王光伟,表示愿意赡养张老太,双方达成了赡养协议。案件调解后,群众对王光伟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的审判方法赞不绝口,纷纷表示从中学到了许多法律知识。
做好当事人的“倾听朋友”
“妈妈,你别走。”小明(化名)口齿不清地边说边跑上前紧紧地抱住李丽(化名)不松手,李丽别过头去,不敢看孩子希冀的眼神,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流淌不止。
此时,王光伟的心里更是五味杂陈。这位叫李丽的母亲,是他正在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件的原告,她和丈夫结婚近10年了,夫妻并没有太大的矛盾,这次之所以提出离婚,完全是因为孩子。6岁的小明在很小时一次高烧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导致其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原本温馨幸福的小家,从此被阴霾笼罩,在这六年中,夫妻俩一边要赚钱支付小明各种高昂的治疗费用,一边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小明,再加上精神上的压力,李丽几近崩溃,无奈只得提出离婚。其丈夫知道李丽的辛苦,对离婚一事并不反对,可对于小明今后的抚养问题,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王光伟清楚,李丽之所以提出离婚,并不是想逃避照顾小明的责任,而是精神太过压抑,无法排解,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解脱出来。他知道李丽对小明有着很深的感情,即便离了婚,她心里的负担也并不会因此减轻,而对于小明来说,父母双方的照顾则是缺一不可。
于是王光伟打定主意要帮他们挽救这个支离破碎的家。他把李丽单独带到调解室,待其情绪平稳后,以同为人父母的身份和她聊起了孩子,李丽开始向王光伟讲述起了小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王光伟静静地听着,随着李丽的回忆或微笑或安慰。直到傍晚时分,李丽才抹着眼泪向王光伟道谢,说自己说出来后感觉轻松多了。之后,王光伟经常去小明家看望他,并不时地跟李丽夫妇拉拉家常,帮助他们释放心中的压力。不久后,李丽主动到法庭撤诉,表示不再想离婚了,要和丈夫一起照顾好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