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杨李村民的笑与泪

  发布时间:2017-06-07 10:35:23



    小学修葺一新,村里坑坑洼洼的小土路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村里有了生产车间,扶贫村也有了马达声,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就业上班挣到钱......看到这一切,睢阳区包公庙乡杨李村的群众个个脸上笑开颜。

    但是,6月2日下午,在得知睢阳区法院驻村书记陈广军病倒正在诊所打针的消息后,杨李村的群众再也坐不住了。

    贫困户杨某的妻子连忙把自家老母鸡杀了,炖了一盆鸡汤,送到诊所,泪眼婆娑,“陈书记,这是我炖的鸡汤,你快趁热喝下补一下身体吧,为了俺,看都把你累倒了。”

    一时间,去看望的,主动要求在诊所照顾的......杨李村的群众从未这样为了一个“外人”这样忙活,心里也从来没有这样感动和辛酸过。

    53岁的陈广军是一位长期驻守基层法庭的老审判员,有着极其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2016年1月,他被选派到睢阳区最为偏远的包公庙乡杨李村任驻村书记。

    杨李村位于豫皖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村集体收入薄弱,村民们致富无门,全村共有42家贫困户。

    上任后,老陈便吃住在了村里。他与其他扶贫队员一起,一家家,一户户,奔走于贫困户家中,逐一了解家庭情况,分析贫困原因,规划脱贫计划,制订帮扶措施,对症施策,精准扶贫。

    睢阳区法院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慎祝带领党组一班人经常来到杨李村,走访探望帮扶群众,与扶贫队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捐钱给物,而是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把致富门路找出来,让百姓收入稳步提高才是关键。”睢阳区法院张慎祝院长说。

    于是,在院党组一班人的带动、协调、帮助下,老陈不停在村组、市区奔波着,在企业、厂矿穿棱着。

    于是,杨李庄村村委会旧貌换了新颜;

    于是,杨李小学修葺一新,孩子高高兴兴背上了新书包,用上了新书本新文具;

    于是,村中坑坑洼洼的小土路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

    于是,睢阳区法院捐资建设的精准扶贫车间建设完工,投入使用,扶贫村也有了马达声,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就业上班挣到钱;

    于是,几百只鸡苗鹅苗连同饲料、技术送进了村,年老体弱的村民们也有了脱贫致富门路;

    于是,院庭长、女法官、志愿者纷纷来到杨李村,送米送面送爱心,开展法治讲座,进行节日慰问,开展法治扶贫;

    于是,村里的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再也没有出过村……

   “俺的法官书记是为扶贫累倒的!”

   “是啊,建车间,办厂子,哪一样他都没少操心。”说起陈广军,村民们眼眶无不湿润。

   “这两天天气热,别忘了给鸡圈鹅圈通通风消消毒,小东西娇贵着呢……”陈广军对前来看望的村民们安排道。

责任编辑:曹红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