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深入市场为个体商户普法,现场进行维权指导。
安阳县柏庄镇地处河南省最北端,有闻名全国的柏庄内衣市场。安阳县人民法院柏庄人民法庭就坐落于此,它管辖柏庄、安丰、洪河屯、韩陵等4个乡镇,130余个村寨,辖区面积215.47平方公里,人口16.5万余人。
该庭现有法官2人,其他工作人员4人,年均结案300余起。多年来,该庭干警扎根乡间,心系基层,秉承“让自己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工作方法,不断细化司法为民举措,全力打造民心法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诉前维稳的“脚步”不停
为提高办案效率,更好地服务群众,该庭从保障当事人权益、减轻诉累入手,不断加强诉前调解工作,积极探索“便民、高效、成本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把调解工作关口前移至案件受理之前,努力使矛盾纠纷得到稳妥化解。
安阳县柏庄镇某中学早在2003年初,为美化校园周边环境,与村民王某签订一份协议书,内容为:王某在学校门口外西侧空地上种植花草树木,可以自己出资建简易房做小生意,但学校需要用该地时,王某必须无条件服从学校安排,归还该土地。
今年春天,该中学按照要求需建设一个标准足球场,然而,校园内面积有限,必须与王某租赁的上述地块合并后才能建设。校区领导遂找王某协商收回租赁地事宜。然而,王某及其家人却以租赁时间长、拆除土地上的房屋需要费用为由,要求赔偿高额损失,拒绝归还。
“法官您好,俺学校等着建设足球场地,这个事能不能优先给调解一下?”4月14日下班时许,学校校长通过电话向柏庄法庭庭长刘海静求助,希望能够尽快帮助解决。
第二天一上班,该庭就组织法官到案发地,查看了双方签订的协议书,勘验了现场,在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后,当即对案件进行诉前调解,经过一番明理释法,最终双方达成了初步解决意见。
随后,为确保案件在诉前得到解决,法官又与该村村委会主任进行了沟通交流。村主任对法官前来现场帮助调解自己村的事非常感谢,并表示将尽快按照达成的意见落实到位,以后这个案件再也不给法庭找麻烦了。
承诺群众的“事情”不变
“我们为人民司法,就是要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与关怀。”这是刘海静在开庭务会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安丰乡林县庄农民魏老太年近六旬,5月上旬一天晚上,魏老太像往常一样到同村张某家去串门聊天,然而,刚进张某家就被其饲养的狗咬伤,当夜被送往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双方多次就赔偿事宜进行协商,但均未果。
“俺现在家中养伤,不能下地活动,咱法庭能不能派人来家里给俺办理一下立案手续啊?”魏老太实在无奈,拨通了刘海静的电话,希望法庭能够尽快为自己维权。“您这个情况属于上门立案的范围,请把材料准备好,我们安排一下,明天上午过去。”刘海静对魏老太一番叮嘱后,应下了其请求。
“真没想到,下这么大的雨你们也不歇息,真是太感谢法官了!”次日,安阳县北部普降大雨,为兑现答应魏老太的事情,该庭两名法官冒雨来到魏老太家中,现场为其办理了立案手续,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为魏老太上门立案的承诺。
该庭针对身体残疾、病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诉讼人群,坚持巡回审判,通过上门立案、上门送达及上门调解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参与到诉讼活动中来。三年来,该庭共开展上门司法巡回审判活动120余场次,许多纠纷在现场得到了解决,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收到了良好成效。
服务商户的“点子”不断
柏庄镇坐落着全国文明的内衣批发市场,这里漂染、纺织、印花以及鞋帽、服装等个体商户已达到数千家。柏庄法庭充分发挥延伸服务职能,全方位为辖区个体商户的运营和发展提供贴心的司法服务。
该庭与商户建立了长效的联络服务机制,成立了商户服务小队,定期深入商户家中或门市进行走访,了解新的司法需求,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就商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现场进行维权指导,协助排查法律隐患,及时解决其遇到的矛盾和纠纷。
在审理牵涉到商户维权的拖欠货款、借款等纠纷案件过程中,该庭专门开辟了快速维权“绿色通道”,在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尽量用调解的方式结案,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化解矛盾,尽量不让商户陷入困境,尽量帮助困难商户度过危机,为商户运营和市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近年来,该庭先后快速办理涉个体商户维权案件124起,涉案标的额900余万元,走访商户近千家,开展各类法律咨询活动3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为商户运营和市场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和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有困难和纠纷,就去找柏庄法庭,他们会热心帮咱解决问题的。”这里的个体商户以及老百姓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法庭的无限信任,法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誉为豫北大地上的“服务中心”。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6-8-21 7版 黄宪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