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河南省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审判执行工作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强化审判流程全程监控,及时分析审判运行态势,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挥司法公开的倒逼作用,不断细化工作举措,督促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在案件数量持续大幅攀升的情况下,有效推进执法办案工作的均衡有序开展。2016年1月1日至5月15日,驻马店中院案件结收比在全省位居第一,10个基层法院中有6个进入到案件结收比先进行列。
抓住关键极少数
“截至去年12月31日,驻马店全市法院有13000多起案件没结,而今年元月份到现在,我们又新增案件8700件,而且现在的结案率更低,只有30%多,这就是我们目前面对的形势,所以我们得比较早的召开这个会。”2016年3月3日,在全市法院院长会议上,刚就任驻马店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不久的张社军在会上谈起面临的压力和形势时,语气凝重。
“目前的这个案件数量相当于一个小市一年的量,如果我们不把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喊得响一些,抓得实一些,不及早努力,我们就很被动。”张社军院长要求全体干警齐心协力抓好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并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激励全体干警,坚决啃下结案率低这块“硬骨头”,彻底摆脱审判质效在全省落后的局面。
审判管理办公室作为法院审判质效的管理部门,掌握各种数据,最清楚质效的差距在哪里,最清楚应向何处发力,从而使案件办得又好又快些。但过去,在驻马店中院尤其是部分基层法院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审管办发现某些审判指标不理想,很着急,怕影响年终的全院绩效考核,就提醒业务庭注意相关要求,但个别业务庭无动于衷,反而认为是审管办没事找事,这就使审管办处于两难境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提升审判质效,必须精准管理,抓“关键少数”这个“牛鼻子”。弄清楚了症结所在,驻马店中院向“关键少数”念紧箍咒,要求院领导、审管办负责人尤其是一把手要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主要领导不重视审判管理、业务部门不配合审判管理的状况。在张社军的要求下,每周一上午审管办给张社军和党组成员报送数据报表成为了规定动作。
针对审判质效存在的问题,中院主管审判管理工作的副院长带领审管办负责同志专程到全市10个基层法院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实地督导,向“一把手”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执法办案工作的措施和方法。通过督导,审判管理部门的同志普遍反映,“一把手”对审判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审判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顺畅了。
抓“关键少数”,关键要抓实抓细。驿城区人民法院是驻马店中院下辖的唯一城区法院,案件数量连年攀升,总量位居全省各基层法院前列。受案多人少等因素制约,今年的某段时间,该院收结案件数量曾严重失衡。“张院长亲自给我打电话,问情况,查原因,帮助想办法。”该院院长张娟谈起此事很是感慨,“当时压力很大,后来我们争取到区委支持,招了一批辅助人员,情况很快有好转,目前我们院案件的收结比已经进入到全省基层法院的先进行列。”
“院领导、庭长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抓实抓细,靠前指挥,对各种数据了然于胸,并要亲自带头办案。”张社军非常注重对报表数据的分析研判,对主要审判指标落后的基层法院和中院的相关部门,亲自督促,整改不力的坚决通报批评,重则问责。同时,要求院庭长带头办案,每月通报情况,有效激发了一线办案法官的积极性。
案件审理周期长是法院存在一个顽疾。为减少延长审限案件数量,压缩滥用延长审限措施空间,张社军明确提出中院所有超过3个月需要延长审限的案件,都由其亲自审批;并要求各基层法院院长也严格审限管理。对一些审理周期长的案件,中院安排监察处和审管办逐个找承办法官了解情况,对无正当理由的案件严格问责。
延长审限难批,无正当理由审限周期过长要追责。严格的审限管理,减少了干警使用延长审限措施的随意性,有效避免了拖延办案、延迟办案现象的发生。
科技为审判增速
结案率78%,刑事、民事案件平均办案期限分别为39.4天和68.4天。今年前五个月,泌阳县人民法院在案件受理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1.7%的情况下,办案效率居全市法院第一。该院院长孙亚轩深有体会:“这是我们注重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向科技要审判质效的结果。”
向科技要审判质量和效率,泌阳法院的做法是驻马店全市两级法院的缩影。近年来,驻马店全市法院每年受理案件增幅都在20%以上,加上立案登记制的实施,案多人少的矛盾愈发突出。除此之外,法官还要承担文书审核、上网公布、电子卷宗扫描等繁琐性事务,办案质量和效率无形中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驻马店全市法院秉承“科技强院”理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法院专网等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扩容,全面深入应用了“审判流程管理、数据分析平台、档案管理、审判质效评估、裁判文书纠错、司法文书公布、法官办案助手、涉诉信访管理、执行
案件导入和内外网站”等十大应用软件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为审判质效的提升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过去,就文书审核来说,我们是人工审核,要一关一关地把关,就这样还难免出错,现在运用了文书纠错系统,文书格式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法条适用是否准确,这些点一下鼠标就知道了。”驻马店中院法官赵雪莲谈起信息化建设给办案带来的变化,很是感慨:“文书纠错、法官办案助手、司法文书这些系统的应用,大大方便了我们法官办案,效率明显比过去提高多了。”
信息化建设在为法官办案省时省力的同时,关键是为审判管理做到精细化提供了依据。审判流程管理系统等软件的运用使案件从立案、分案、办案到结案、上诉、归档全面纳入流程化管理。通过该系统能够对办案流程、办案程序中的待办事项、审限期限、法定事由等内容,进行实时动态跟踪、提醒预警,实现了案件全程网上流转、全过程共享、全程网上留痕。审判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该审判流程管理系统实时监督各个案件流程节点,提示、预警临近管理节点的案件,对临近立案、开庭、结案、归档5至15天的,提醒承办法官加快办案进度;对临近0至5天的,警示承办法官在审限内结案,逐案进行催办;对超过审限的,予以冻结,并通报全市法院。审管办还可以定期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和审判质效评估平台等系统调取相关数据,通过同比、环比、横比、纵比各种数据指标等方式,分析重要审判指标完成情况和总体倾向,科学预测收案趋势和办案进展情况以及全年办案任务总量,落实周通报、月分析、半年点评、年终总结等制度,倒逼干警加强办案节奏。院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根据不同权限,可以随时调取全部或分管业务部门的案件办理情况,可以直观了解到全部或部分案件临近审限、超审限情况,实时跟踪掌握审判数据动态,便于及时全面掌控案件办理进度情况。“审判质效评估等平台的运用,关键是使管理做到了有的放矢。”泌阳县法院院长孙亚轩说,“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审判质效数据的变化,科学配置审判资源,向科学管理和现代信息化要效益和质量,要求院领导和审委会委员必须亲自审理案件,高学历人才全部充实审判执行一线,还从机关综合部门调配人员投入办案一线,才实现了各项指标良性运行,居于先进的好成绩。”办案法官也普遍反映,现在案件从立案、开庭,到审批、结案、归档等整个流程全在网上公开,每个时间点都很清楚,自己工作好坏晾晒于领导和同事们的监督之下,一旦落后受到通报,就不得加班加点快点赶上来。
新媒体助力审判
微信等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影响力传统媒体无法比拟,是法院审务、政务全方位公开的有效渠道,也是强化审务管理的有力抓手。今年以来,驻马店中院党组大胆试水微信等自媒体的审务管理,让“家丑”曝光于社会公众之下,以此激发各单位、各部门、每个法官的办案动力。
利用微信平台,督促推进执法办案工作开展便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如今,每周一驻马店中院都会将各县区法院和本院各业务部门上周立案数据和本周开庭安排情况发布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泌阳法院、西平县人民法院还通过微信平台将各种审判指标,甚至院庭长、每位法官办案数、结案率等指标公诸于众。这一举措有效发挥了倒逼机制的作用,督促各县区法院和本院各部门重视审判日常开展情况,根据收结案和开庭安排,合理调配审判资源。
创建交流群,加强互动交流。为提高案件审判质效,中院审管办按照院党组要求,分别成立了3个交流群。一个是“中院群”,添加的是中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委会委员、院领导,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一个是“基层法院群”,由中院审管办负责同志、全市各基层法院院长、主管院长和审判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另外一个是“审管办群”,邀请全市法院从事审判管理工作的人员参加。3个“交流群”目的侧重各有不同,“中院群”主要通报中院案件审判质效,提醒各部门注意的相关事项,通报中院业务庭临近审限案件等,督促业务部门和承办法官加快办案进度;“基层群”主要发布一些上级法院对审判质效的要求,通报各县区法院审判质效情况,探讨交流提高质效的方法和措施等;“审判管理群”主要针对全市法院审判管理业务工作,及时学习上级有关要求,探讨交流工作方法,指导基层法院做好审判管理工作。
“微信群很管用。我们天天公布审判质效动态,哪个单位、哪个庭应注意什么,有我们的提醒,有院长在那盯着,存在的问题很容易解决。”驻马店中院审管办负责绩效管理的周宁说,3个微信“交流群”的建立,能及时通报相关审判指标,有效解答有关疑难问题,督促审判管理各个主体时刻关注审判质效,这样的方式省时省力,又方便快捷,实现了上下贯通和横向协调。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6-7-19 7版 本报记者 冀天福 本报通讯员 梁俊明 刘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