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法庭就是家

  发布时间:2016-07-18 16:21:05


    “‘五小’法庭建设起来后,一个庭就像一个家。”虞城县法院城郊法庭的小菜园里,庭长杨新建正顶着中午的太阳摘甜瓜。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仅有菜地,还有塑料大棚。菜地里,豆角、辣椒、西红柿长势正旺。大棚冬天才能派上用场,里面种出过蒜苗、芫荽、草莓。

    “法庭案多人少,每个审判员都很忙,小菜园我们几个侍弄得少,主要还是靠法庭聘请的看门大爷。”尽管如此,杨新建对小菜园依然很有感情,菜地除了能结出好吃的蔬菜、水果,更能在他调解案件时发挥大作用。

    基层法庭扎根农村,接待的当事人里,不少都是种地的行家里手。有时当事人正在气头上,调解工作遇到瓶颈,审判员一句“来帮忙看看我种的瓜”,就能迅速打破压抑的气氛。在菜地里转一圈下来,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也往往烟消云散。

    小菜园拉近了法官和当事人的距离,小厨房则沟通了法庭工作人员间的感情。即使工作再忙,城郊法庭的小厨房每星期也至少会开火两三次。法庭成员一起做饭,你淘米我洗菜,做出来的饭大家围一桌吃。在这样的环境下,平时工作上产生的误会和摩擦都在无形中消除了,法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法庭二楼的小图书室里,审判员母红梅正在装订案卷。“我最喜欢这里了,这里光线好,还有各种图书、资料,在这里不仅工作效率高,还能随时学习,利用工作的空隙充实自己。”母红梅说。

    小图书室的书架上不仅摆放着各类法律书籍,还有《史记》、《中国通史》、四书五经等历史人文典籍。“这些书可以让我们随时查阅法条和其他资料,遇到难缠的当事人,还可以直接把他带过来,一条一条的规定摆在面前,更具有说服力。”

    不过,与之相比,杨新建更看重的是小图书室的长远意义:“这些书就放在身边,平时多看看,日积月累,能提高法庭人员整体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

    和小图书室一样,法庭的小宿舍利用率也很高。小宿舍里的摆设很简单,两张单人床、一个衣架、一张桌子,却给干警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副庭长苗雨几乎每星期都要在小宿舍里住两晚:“法庭工作繁忙,从接待当事人、送达文书到审理案件、整理卷宗,一系列流程都要法官亲力亲为,所以加班根本不需要强调。大家经常中午不回家,有了小宿舍,夜里加班再晚也不怕了。”

    小宿舍的隔壁是专门为当事人、律师准备的休息室。与小宿舍的几根灯管、四面白墙相比,休息室可算得上是“豪华配置”了:墙壁上贴着壁纸,吸顶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奔波的当事人、律师提供一个落脚歇息的地方。

    “老实说,大家在法庭的时间比在家长多了。”杨新建说。现在,吃饭、休息、学习的问题在法庭里都能解决,法庭真的变成了法官们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家里,审判员、书记员、陪审员在一起,其乐融融,为了公正司法、息诉止纷的共同目标常年奋战着。

                                                                          文章来源:河南法制报

责任编辑:袁凌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