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背包是他的标志,小黑板是他所在的法庭跟群众沟通的桥梁。有人说他很普通,要管理好一个年审理近五百件案件的基层法庭不是件普通的事情;有人说他很较真,为了化解矛盾近20次的调解工作促父子握手言和的确需要韧劲;有人说他不爱家,在大刘法庭工作近10年,能陪着家人过假期的时间却寥寥无几,他就是源汇区人民法院大刘法庭庭长杨洪生。
乡亲们亲切的称他为“背包庭长”,在这名“背包庭长”的带领下,近年来,大刘法庭以年审结420余起民事案件,结案率达99%,调撤率70%,巡回审判率70%,无信访案件的好成绩赢得了辖区党委、政府、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6月24日,从全省依法治省、省综治委省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暨平安建设表彰会议上又传来喜讯,杨洪生被表彰为“2015年度平安建设先进个人”,成为漯河市两级法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先进个人。
“不让群众空跑趟,用实心实意解决实际矛盾”在大刘镇提到“背包庭长”杨洪生很多群众都不陌生,凭借“小背包”杨洪生延伸了便民服务,因而被大刘镇的父老乡亲亲切地称为“背包庭长”。
每天清晨,杨洪生都会背着一个棕色挎包,到源汇区人民法院门口等庭里的同事一起坐车上班。见他总是背着挎包,有同事问他,包里装的啥宝贝,咋一天到晚背着。杨洪生也笑着打趣说,这都是跟群众联系的宝贝,当然要背着。打开背包一看,有卷宗,有香烟、瓜子、零食,还有法庭工作日志,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杨洪生每天的待办事项。“下去办案,见了老少爷们得让个烟,说个话,乡里都这规矩,不能让村里说咱不合群”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阐释了一名基层法庭庭长的为民世界观。
杨洪生常说,作为法官“既有判案的权利,更有服务的义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那三个字“为人民”。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他非常注重“不让群众空跑趟,用实心实意解决实际矛盾”。
刚来大刘法庭,杨洪生就制作了便民联系卡给乡里、村里的干部群众发放,有事就联系。大刘镇南邻西平县,在县区交界有时手机没信号。有的群众有事来法庭找不到他,于是就在法庭门口的“小黑板”上留言,“杨庭长,我是南王村的,有事找你,请回电话”,“陶庄村老李,有急事,请速回电”“ 杨庭长,回庭请回电”……时间久了,小黑板成了他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2013年,在审理一起租赁纠纷案件中,被告付某以个人的名义与郑州某建筑公司签订了联营协议,而后便以该公司的名义对外从事经营活动。经营期间,付某租用大刘镇南王村五户村民的500根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丢失,但付某拒不赔偿其损失,于是这五户村民将付某和该公司告上了法庭,该公司自持财大气粗,对法庭审理此案不予积极配合。
对此,杨洪生在深入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认定了双方的挂靠关系,于是经审理后判决付某和公司负连带赔偿责任。
公司不服上诉后,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后来经过杨洪生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使该公司最终自动履行了判决。
“老杨,赔偿款已兑现,我们大家感谢你。”五户村民在小黑板上写道。
案子办理得及时,审判得公正。就这样杨洪生通过简单的一个案件,让群众看到法庭里的贴心人,家里有个大事、小事愿意跟杨洪生商量商量,让他拿个主意。不仅是老百姓有难处想到了法庭,就是村里有了棘手的事,首先想到的也是“找法官解决!”2014年杨洪生被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乡村最美法官”。
“群众找你是因为他们信任你,如果哪一天群众见你就不想理你,那你在群众中的信任和价值就没有了。”杨洪生严肃认真地说。
“只要用真挚感情为老百姓办事,没有不讲理的人”
“基层法庭平时接触到最多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时候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从而使矛盾上升,引起诉讼。”杨洪生说。
为了给辖区人民排忧解难,调处纠纷,这些年来,杨洪生的足迹踏遍了大刘镇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他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用真挚感情为老百姓办事,没有不讲理的人!”。
在杨洪生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件中,男方长年外出打工,女方带着孩子在娘家居住。一年春节男方回乡起诉离婚,女方数次到法庭吵闹,扬言如果法庭不给他们一个公正的判决,他们就不活了。在开庭前,杨洪生找到女方了解案情。当他走进女方娘家时,看到的是家徒四壁的困难情形,破烂的床上坐着患病的老母亲,看到这些,杨洪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当即掏出200元钱放到桌子上。回到法庭后为女方娘家申请低保和困难救助金,被告一家人十分感动。开庭当天杨洪生又和男方一起去了女方家中看望老人,看到患病的岳母,男方很吃惊,原来他一直不知道老人生了病,看到岳母病怏怏的样子,他双眼含泪。“作为男人应宽容、大度、有担当,你长年在外,留他们在家确实不容易……”杨洪生趁热打铁,做男方的思想工作,在他的劝解下,男方当庭撤诉,夫妻二人破镜重圆。
“法庭审理的案件虽然没啥惊天动地的大案,但所有的案件都跟群众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些案都得认真办。”杨洪生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今年5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一袋甜瓜来到法庭找杨洪生,庭里法官告诉他杨洪生下乡办案了,问他有啥事。“没啥事,自家地里种的甜瓜,刚摘的拿来给杨庭长尝尝。想着他在庭里的话,当面谢谢他!”老人遗憾地说。
老人姓李,是西平县的一位农民,去年因为二儿子不赡养,便到二儿子居住地大刘法庭起诉要赡养费。接到该案件后,杨洪生详细了解了案情。原来,当初分家时,老人的二儿子认为父亲偏袒大哥,便不愿再回家,也不愿赡养老人。了解到情况后,杨洪生多次联系双方当事人,从法律、亲情等方面入手,面对面同老人及其两个儿子沟通交流。最终,老大带着老二回家探望老人,老人一家和好如初。虽然老人的心结解开了,但他总是惦记着帮他的亲人杨洪生。
“当小家和大家不能兼顾时,他总是毫无犹豫地选择法庭”
“他随身带着工作日志,日志上记的都是乡亲们的大事小情。”“他常常把法庭当家,当小家和大家不能兼顾时,他总是毫无犹豫地选择法庭。”“庭长特别有时间观念,总是见缝扎针,在上班的车上就把一天的工作给我们布置了。”提到杨洪生同事们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目前源汇区人民法院在法庭任职时间最长的庭长。近10年来,杨洪生已经把在法庭处理案件当成了生活大部分。妻子的生日他总是忘记,女儿的班主任没见过孩子的父亲,家里的米面油他从没操过心。
从法院到法庭20公里,从法庭回院里又20公里,从法庭到各个村里无法计算。这样的路每年杨洪生和庭里的同事们都要跑上200多个工作日。在上班的车上,杨洪生要将一天的工作简要的布置一下,一下车,群众就围上来,有开庭的,有咨询的,有反映问题的,一片繁忙的景象。
“大刘法庭处理的案件中主要涉及离婚、道路交通赔偿、合同纠纷等一审简易案件。”一说到案件杨洪生就如数家珍,村里的案件就是4成离婚,4成道路交通事故,2成邻里纠纷,案件虽小,但反应的都是村情民意。
在工作中,杨洪生和同事们牢牢把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理念,在立案时对当事人作好权利义务告知、诉讼风险提示,在审理中帮助当事人树立“用证据来说话,用法律保护自己”正确的诉讼观念,带领大刘法庭积极开展巡回办案,不定期地深入乡镇、村屯巡回办案,把庭审开到田间地头,把矛盾了结在群众身边。在村委会、田间地头、晒场上、树荫下,处处都有杨洪生和大刘法庭法官为群众操劳的身影。而他们的辛勤工作,也解决了偏远郊区群众诉讼不方便的问题,及时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纠纷,深受群众欢迎。
就是这位不喜欢坐办公室的法庭庭长,就是这位优秀的党员法官,也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用联系卡、小黑板、小背包,架起群众信任的桥梁。无论时光的脚步如何更迭,无论周围的世界怎样变化,杨洪生的字典里从未出现过懈怠与气馁,他始终坚守着一位党员法官的坚定信仰与承诺,以忘我的勤奋和无私的忠诚在为民服务的平安大道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人物链接:杨洪生,中共党员,2009年初任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大刘法庭庭长至今。曾被授予“2012年全市十佳政法干警”称号,2013年被评为“漯河市人民满意的十佳政法干警”,2014年被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乡村最美法官”,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在其带领下的源汇区人民法院大刘法庭曾被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先进基层法庭”“调解先进法庭”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