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真是对不起!村里邻居吵架,让过去解劝解劝,心想要不了多长时间,谁知道一说起来就没边儿,所以就耽误了时间。”
有几个兄弟法院的同志过来交流学习,在法庭等了足足一个小时,才见闫胜义骑着电动车,卷着裤脚儿,一身泥水地从外面回来。看着都在等自己的一群人,闫胜义显得十分愧疚。
“老闫这人,平时村里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儿,大家都喜欢找他,他是比谁都忙儿”。站在一旁的同事生怕大家误解,有进一步作了解释。
在别人眼里,基层法官这份相对清闲的差事,在闫胜义这里却很是忙碌。周一到周五甚至大部分周末,他吃住在法庭,不是在办案,就是去走访,除了法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泡着。虽不能说天天如此,可多年来他基本上就是这么做。有人不止一次地问闫胜义:“仅仅是一名基层法庭庭长,整天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到底图个啥?闫胜义说:“我也不知道图个啥,总感觉干了法官这个差事,就得对得起身边的老百姓。再说了,与当年的焦书记相比,干的这些事儿又能算个啥!”
“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去!”
闫胜义是兰考法院的一名法官,土生土长的兰考人,1987年大学毕业时,由于受焦裕禄精神的感染,放弃到省直机关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成为兰考县法院历史上第一批科班出身的法官,领导很重视,征求他意见:愿意到哪些部门去?闫胜义说:“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去!”
基层法庭远离县城,办案条件远不如院机关,生活条件远比不上县城,下一次乡不是一脚泥就是满身灰,一日三餐自己动手,忙起来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家里老人孩子照顾不上,工作出彩上面不一定看得到,身处于人民法院的大环境,又远离机关游离于法院的边缘。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去基层,感觉去基层就像‘被发配’,到了基层又不安心工作。眼见着别人不愿长干的事儿,闫胜义却干得有滋有味儿。爪营法庭2年、张君墓法庭13年、南彰法庭6年、东坝头法庭7年,闫胜义1987年毕业至今,在基层法庭坚守了28年。这期间他有几次机会调到院机关工作,1994年5月,兰考县法院成立研究室,院领导想让他当副主任,他拒绝了;1998年6月人事调整,院领导表示,他可以回县机关工作,他又拒绝了;2013年6月,兰考县法院试点新型合议庭,院领导再次想到他,希望他去院民一庭担任副庭长,他还是拒绝了。每年评先评优、上报先进,他也总是推辞:群众的认可就是给我的最好荣誉,这些先进什么的还是多鼓励年轻人吧!
俗话讲,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闫胜义不往高处走、偏偏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很多人不理解,有的甚至说他“缺心眼!”对此,闫胜义总是一笑了之。他说:“有一首诗说的是南方人退着插秧,退着退着,面前成了一片秧田。意思是人要退,才能得到想要的。很多人说我这也不争,那也不争,其实我想要的是像焦书记那样给群众办事,待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我心里觉得踏实。”
在闫胜义的心里,能够待在老百姓身边,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事比什么都重要。
“只要用心,再难的事儿都有办法”
为了把群众的事办好,闫胜义很多时候吃住在法庭,经常到村里巡回办案,由于整天和群众泡在一起,他对农村的了解达到一种精微的程度,在他脑子里仿佛有一张图,这张图包括村庄位置、路况如何、风土人情、哪个村的事难缠,哪个村的干部比较能干等等,他都一清二楚,有很多农民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他还根据农村的实情和案件的特点,结合基层法庭的实况、案件特点、不同当事人以及案件所处不同阶段的当事人心理总结出“三调一判”工作法、“心理暗示法”、“搬梯子下楼法”、“滚动式调解法”、“对比办案法”等一些切实可用的方法。
1990年秋天,种麦的季节。一天上午,魏庄村的魏国营风风火火来到法庭,要起诉地邻魏三槐,理由是魏三槐硬说他多种了地,阻拦他在自己地里种麦,请法庭快点去处理,不能误了农时。
闫胜义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件事耽误不得。带着同事随同魏国营就往魏庄赶。
路上,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魏国营和魏三槐两家的地南北相邻,国营在北,三槐居南。1979年春天分地时,当着大队会计的面,两家在地界线上共同栽了一棵桐树苗。10过去,桐树从指头粗细已长得能当房梁了。起初两家相安无事,可后来魏三槐觉得地越种越少了,说是魏国营侵占了他家的耕地。
到了村里,闫胜义找了当年栽地界的老会计。得知法庭来处理两家的地边,老会计竟一筹莫展:“这事蹊跷,地是当年我经手分的,两家在地界上栽了一棵桐树,我也在场。今年种麦,三槐说自家的地越种越窄了,不让国营种。两家都找的我,我也去看了,按说树栽那,也不会跑,理上说不通啊。”
喊上魏三槐,连同支书、会计,一起来到了争议的地里。魏三槐说:“俺家刚分地时,宽宽绰绰可以种上四耧麦子,后来越种越不宽绰,现在种三耧零两垄都种不下了。我量了国营家的地,比刚分时宽了,我觉得是他家多种了。俺家南边是部队的电话线杆子,多少年都没动过,界线是死的,俺家少的地肯定跑他家了。”
“那咱俩一块种的桐树也没人动它啊?地间埂我都是对着树中间打的,难道树自己会跑?”魏国营不承认。
闫胜义按会计提供的数据,丈量了相邻几家的土地,发现魏国营家的地确实宽了二十多公分,魏三槐家的地真的窄了。他又围着那棵桐树转了几圈,然后说:“我觉得弄不好真是这棵树自己挪了地方。”
在场的人都觉得树又没人动怎么会挪呢?
闫胜义问争议双方:“这棵树算不算你们两家的?卖了钱是不是该平均分?”
两人都说该平分。
闫胜义说:“那就好办,你们去找一把截锯来,溜地皮把树锯了,咱就知道您这官司该咋断了。锯倒树卖的钱,扣除诉讼费,剩下的你们两家平均分。”
魏国营将信将疑,回村找来了截锯,和魏三槐一东一西坐在地上开始锯树。树倒下了,一圈圈的年轮清晰地显现在他们面前。闫胜义指着最内圈的小空洞说:“您看看,这个小洞就是当年您俩栽树时的位置,按这个位置量,您再看看各自的地多不多,少不少?”
没等二人动手,支书魏国栋和老会计拉开皮尺一量,同声说:“咦,正好!”他们都把目光转向闫胜义。
闫胜义解释说:“树木生长本来就是向阳的一面比背光的一面长的快,一般情况下,差别也不是太大。可是我发现这棵树北侧被人受过伤。”
“是啊,栽上第二年被羊啃过一次。”魏三槐说。
“就是那次受伤,更加影响到北侧的生长,您看看,南面的年轮越来越宽,北面的就基本上不长。”
“闫法官,俺是真服了您了,您咋懂恁多呢?这官司让您断得多清爽。”
闫胜义嘿嘿一笑说:“这办法也不是我发明的,有一次我和一个砍树的老头儿闲聊,还是他给我讲的常识。”
闫胜义认为,在基层法庭工作,只要用心,再难的事儿都有办法。28年来,他办理的案件调撤率超过85%,真正使用法律判决的不到15%;他办理了2700多起案件,发回改判率为零,错案率为零,上访率为零。
“群众的事儿要有担当!”
在乡下这些年,闫胜义最费的是自行车。办案下村儿,近则三五公里,远则十几公里。不管刮风下雨,风吹日晒,闫胜义总是乐此不疲,蹬上车子就走。借闫胜义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儿要有担当。
1993年11月,李某和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出于哥们义气,大家都觉得斤斤计较太伤感情。没想到后来因为分账问题几个兄弟闹到了法庭,买的两辆货车不知去向。就在法庭立案的第三天下午,原告李某来到法庭,说是一辆货车让被告开着在山东巨野拉货运营,请求法庭尽快对车辆采取保全措施。
巨野县距离兰考有200多公里,当时的交通非常不便,如果拖的时间长了就可能失去机会,闫胜义决定和同事去一趟。第二天天不亮闫胜义就骑着从朋友哪里借来的一辆重庆嘉陵牌摩托车带着同事直奔巨野。由于当时已是深秋,尽管两人裹着军大衣,穿着厚皮鞋,仍然感觉到冷风嗖嗖浑身打颤。
与闫胜义一起去巨野的同事陈志强说:那滋味,这辈子都忘不了。因路不熟,我们走着问着,200公里的路程,又害怕去晚了找不到人,一路上连饭都没有顾上好好吃,买了几个馒头就着咸菜疙瘩吃几口就上路了。
就这样,他们好不容易到了巨野找到被告。被告一听说要来查封车辆,忽啦召来一群人,拉开架势不让封车。闫胜义站在几个人面前,义正严辞地说道:看样子大家都是来打工的,家里都有老婆孩子,如果因为你们阻碍查封,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看到大家有点服软的意思,闫胜义趁机又入情入理的做起了解释工作,最后查封总算顺利结束。
谁知回来的路上,天又下起了雨,进入河南境内道路泥泞,摩托车根本没法骑。两人只好推着摩托车走,风吹雨淋,又冷又饿,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两腿沉得象灌了铅。就在泥地里,两人走走歇歇,歇歇走走。实在走不动了,就喊口号,唱红歌,什么招都用上了,好不容易赶回法庭,已是凌晨三点了。两人连洗都没力气洗,一头扎到床上睡到了天黑儿。
2010年冬天,因一起赡养案件,说好的周一上午9点在坝头法庭调解,谁知夜里下起了溜冰,闫胜义从家里骑着摩托车出门不久,就被路上一辆违章行驶的农用三轮车撞翻在地,闫胜义被重重地甩到了路基下面,脸上、腿上、胳膊上青一块儿紫一块儿的。农用车主见自己惹了祸,坐在车上哆哆嗦嗦不知道怎么办好。闫胜义艰难地爬起来,看着三轮车主六神无主地样子,不仅没有指责车主,反倒安慰起车主来,并再三叮嘱以后出车一定要遵守规章,注意安全。怕耽误时间,三轮车主走后,闫胜义骑上摩托车就往法庭赶,结果等他到了法庭,当事人竟还没有到。后来说起这事儿,闫胜义说:无论怎么样,咱可以等当事人,不能让当事人等咱呀。
28年来,闫胜义为办案,曾经一天只吃过浇地农民送的一个鸡蛋,喝几捧浇地的井水;曾经在冬天和同事骑着摩托车到200多公里外的山东巨野,早上去,当晚凌晨2点多赶回法庭,路上为省时间,买的馒头和腌萝卜片,坐在车后的人吃完,换到前头开车,另一个人再坐在后头吃;曾经开车往乌鲁木齐,几天几夜坐车,等下车的时候,关节僵硬得几乎打不过弯……
闫胜义认为,法官办案就如同打仗,不但要攻坚克难,还要勇于担当,像当年焦书记说的那样,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群众的事儿必须管到底!”
闫胜义自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艰辛有着切身体会,他认为,案件不能一判了之,要切切实实地为群众解决问题。
2005年,李某因为做水果生意被人欺骗,家底几乎赔个净光,一时无法接受现实,整天借酒浇愁,后来又染上了赌博,任妻子怎么说,李某就是死不改悔。看着丈夫整天破罐子破摔的样子,又想想两个孩子正在上初中,各个方面都需要花钱,妻子忍不住和丈夫争吵。而每次一吵李某对妻子就动手打骂,最后妻子再也无法忍受就到法庭提出离婚。谁知当闫胜义找到李某时,发现李某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神情异常恍惚。任凭经闫胜义怎么做工作,李某就是不配合。
经反复观察,闫胜义觉得李某是心情抑郁造成的,最好要看看心理医生。于是,他给在新乡工作的妹妹打了电话,通过妹妹的关系在郑州一家医院找了心理医生,经过几次治疗,李某终于走出了心理困境,对以前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愧疚。闫胜义趁机让李某去岳母家给媳妇认错,使两口执手言好。随后,为帮助李某彻底走出阴影,打起生活的精神,闫胜义又在南彰的一个制门厂为李某找了工作,慢慢李某又找回了自信,一家人过得很是幸福。
“闫庭长帮了我们大忙,不仅我们家人感激,村里的干部提起闫胜义也是打心眼里赞成。”李某的妻子说。
2013年,谷营乡四明村杨洪因交通事故,右腿截肢,出院后将车主湖北一家公司告上法庭。法庭依法判决后当事人均已服判。但闫胜义想,一个普通农民在遭遇这样的变故之后,因为是农业户口,仅得到那么点赔偿,心灵会受到多大的重压呀!必须得为杨洪再做些什么,即使不能帮他解决更多的困难,也应让他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事后,闫胜义放下架子先后30多次跟对方公司沟通,完全把杨洪当成了自己亲兄弟,最终那家公司的领导被闫胜义的态度所感动,决定额外给杨洪1万元生活捐助。
齐场村的小云姑娘,因父母感情破裂在法庭的调解下离了婚,因为是抱养的孩子,妈妈离婚后杳无音讯,爸爸常年在外务工,留下她跟上了年纪且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每次看到这个小姑娘,我的心就忍不住发疼。”闫胜义心里惦记着,每次办案路过齐场村,都不忘买点东西去看看小云。
还有张君墓的李大娘,老伴去世,闺女家住不惯,在村里一人独居。闫胜义在张君墓法庭时经常照顾老人,调往东坝头法庭时,还把照顾老人作为一项内容与接替他工作的同志进行了交接。
把老百姓看成父母、亲人——闫胜义是这样做的。他说:“对群众要捧出一颗心,群众的事儿必须管到底。”
在基层法庭待了这么多年,有人问:苦不苦?
闫胜义说:吃苦是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我的幸福观不是职位有多高,也不是能拥有多少钱,而是群众对我满意不满意。
有人称闫胜义是“兰考县仅次于焦裕禄的先进典型”,而他却说自己是“焦桐树下的葛巴草”。
“焦书记就像泡桐树那样高大伟岸,他的崇高和伟大我一生也赶不上,但我愿做泡桐树下矮矮的圪巴草,扎根在农村,护岸护坡。”
“法官是咱老百姓的法官,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
这就是一位基层法官的为民情怀,以焦裕禄精神为镜。没有什么钱,却很知足,也就是这种知足,他时时愿意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