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郑高新】破解案多人少 郑州高新区的“突围战”

发布时间:2016-01-18 11:50:18



    郑州高新区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每天都很忙碌。陈晓菲 摄

    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是一个集办公、科研、教育、文化、商业、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区,随着当地经济的日益活跃和迅猛发展,立案登记制的实施,大量矛盾纠纷形成诉讼涌进法院,而郑州高新区人民法院一线法官仅有36人。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该院全年共受理案件25046件,结案19820件(含旧存案件数)。

    面对案多人少矛盾这一新常态,该院领导班子不等不靠,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立足现实,深度挖潜,多措并举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向巨大的案件压力宣战。

    ■案件在诉前“节流”

    为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切实为一线审判法官减负,早在2011年,郑州高新区法院就从立案阶段着手,构建大调解格局,畅通诉调对接,更加方便当事人,也使大量纠纷在诉前就调解结案。

    从最初的民调员进驻立案庭,到诉前调解中心正式建立,再到交通事故法庭、涉保案件诉前调解室等特色法庭的“开张”,该院的诉前调解工作有声有色,将一大批矛盾消化于立案阶段。

    时任涉保案件诉前调解室负责人彭磊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服务态度,让很多当事人至今念念不忘,甚至在他调任主审法官之后还常常被当事人“点将”,要求让他审理涉保案件。

    为了缓解案件增多的压力,郑州高新区法院这两年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为扩大影响力,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法院、理解法官。

    去年7月,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在郑州高新区法院召开,一个重要指标引起了参会人员的注意——案件增加迅速,其中合同协议管辖案件数的增量“一枝独秀”。该院新闻发言人、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高晓明更是亲历了一起合同案件,原被告双方的住所地、合同履行地、签订地都不在郑州高新区法院的辖区,他们却用一纸协议,选择了该院管辖。

    一条条管辖条款的约定,表现出当事人对该院工作的认可。

    ■法官工作室迸发审判力

    “那是我法官职业生涯中最激动的一刻!”谈起与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的那一次握手,法官李建涛至今仍心潮澎湃。

    2013年,郑州高新区法院开始推行“法官工作室”办案模式,以更加细化的分工、更加明确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审判团队的力量。李建涛有幸成为该院第一批主审法官,带领自己一组共5人的团队,勇挑重担,年均办案900件,成为郑州高新区法院一张闪亮的名片。由于成绩突出,2012年6月,周强院长来河南调研时,亲自来到“李建涛法官工作室”,并对这种新型合议庭制度改革的成功实践表示了肯定。

    目前,法官工作室经过实践、改良,已经升级为“主审法官工作室”,是一个由主审法官为中心、司法辅助人员相协助的审判团队。此外,郑州高新区法院还建立了院长、庭长全面监控审判节点及审判质量的新型监督模式,真正起到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效果。

    主审法官从具有审判职称的庭长、副庭长、审判员中选任,要求在审判一线从事审判工作满五年,道德品质优良、作风过硬,是整个工作室的灵魂人物。团队分工明确之后,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只剩下了四件——庭前法律指导、开庭、组织合议和审签法律文书,主审法官得以从大量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地研究案情。法官助理也能得到更好的实战训练机会,快速成长为专业知识过硬的审判骨干。

    伴随着主审法官工作量的“减负”,法律文书的审批权限也得以“松绑”,主管院长的文书签发权限大量下放,许多法律文书变三级审签为一级审签。审判力量的重新“排列组合”,迸发出了新的“司法生产力”,郑州高新区法院的审判质效有了大踏步的提升。

    ■裁判文书“量减质不减”

    去年7月28日上午,雇工老李当庭拿到了自己状告老板王某要求支付劳务费的判决书。判决书仅有一页,但老李却看得明明白白。这是郑州高新区法院下达的郑州市第一份小额诉讼民事判决书。

    每份判决书制作时间仅为20分钟左右,真正实现了立等可取,也节省了大量司法资源,让法官有时间处理更多的案件。其实,从制作法律文书的环节为法官“减负”,是郑州高新区法院一直研究的课题。

    如何在保证当事人看得懂、能接受的情况下,将文书的长度减下来,郑州高新区法院研究室主任陈晓菲一直在苦苦思索。她一直在调研、论证这个课题,每每到先进法院学习,她就留心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再结合郑州高新区法院的实际情况,研制了要素式、表格式、填空式等多种法律文书简化版的模板,很受一线办案法官的青睐,也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

    ■刑事速裁该快就快

    “本判决为口头判决,书面判决书将于一个小时后送达……”去年1月29日下午,郑州高新区法院法官耿媛媛对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审理的案件进行口头宣判。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3起盗窃案件就审理完毕,并现场送达判决书。

    2014年6月,郑州市被确定为全国刑事速裁工作试点城市之一,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高新区法院确定为全市首个试点法院。刑事速裁程序由于具备轻罪案件快速审理,能有效节约司法资源的优点,迅速成为高新区法院缓解案多人少矛盾的一剂“良药”。

    在郑州中院的指导下,高新区法院先行先试,出台了一系列刑事速裁工作的相关制度规范。该院刑事审判庭庭长薛灵介绍,法官在审理中自觉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庭审用时均在7分钟左右,平均结案周期为3.9日,有效推进了案件的繁简分流,审判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郑州高新区法院已经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审理案件160起,无一人上诉。

    ■全员办案的“大合唱”

    “我没想到我的案件会由院长审理。”说起自己代理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由郑州高新区法院院长靳四梅担任主审法官的经历,刘律师回忆说,“当时,靳院长十分耐心,示意我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庭审程序严谨流畅。”

    从民事审判第一线成长起来的靳四梅司法经验丰富。随着近几年法院办案压力骤增,郑州高新区法院经研究决定,全院有审判资格的法官都要办理案件。“我们提出要把案件拿在手上,把责任挺在胸前,去年我一共收案36件。”靳四梅说。

    “刚申请了诉讼保全,当天法院同志就查封了被告的房子,看来我的借款有着落了,这样的速度真是杠杠的。”一起民间借贷案件的原告对郑州高新区法院诉讼保全小组的工作效率竖起了大拇指。

    该院综合部门的法官都在保证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办理了一大批民事案件。在审管办主任刘学的带领下,诉讼保全小组成立了,并成为法院审执提速的“尖刀部队”,他们常常“说走就走”,高效的保全效率为案件的顺利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案件甚至在保全当天就调解结案。

    ■信息化“让审执飞起来”

    随着案件数量的井喷式增加,大量的案件涌入执行程序,作为兑现当事人权利的最后一道工序,郑州高新区法院执行局干警压力很大。“一线执行干警人均收案已经突破五百大关,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谈起加班加点办案的战友,执行局局长李文涛感触很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以透支健康为代价的解决之道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周强院长将信息化建设定义为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轮、鸟之翼,我们深受启发。执行局先行先试,以信息化建设助推智慧执行的推广。”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我们就收到了手机短信提醒,承办人、案件进展情况一清二楚。”申请执行人通过执行局的手机推送服务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司法获得感。

    “我们现在随时可以打印带电子签章的执行文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执行。”执行局强执组的小朱负责拘留工作,24小时可打印带电子签章的文书的信息化措施,给他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通过郑州高新区法院的执行网络平台,当事人可以轻松进入淘宝网的司法拍卖板块。执行局大力推进网络拍卖,截至目前,该院共上传拍品127件,成交55件,成交金额达1.3亿元。河南某药业有限公司土地和房产案通过网络拍卖,涉案土地和房产评估价552.92万元,成交价1106.92万元,溢价率达100%。

    其实执行局的信息化举措只是郑州高新区法院整体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的要求,坚持“服务审判、服务群众、服务管理、服务决策”的理念,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法院信息化工作转型升级,完善了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审判执行关键节点清晰可控,办案环节全程留痕,审执效率提速换挡,全面实现了质效指标“可视化”、廉洁监督“动态化”。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6-1-16 5版 本报记者 冀天福 本报通讯员 安士勇 陈晓菲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