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柔和松缓、连绵不断、圆活自然的独特运动方式,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功效,博大精深的太极理论而倍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长期练习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等。笔者历经多年太极拳练习及太极拳理研究,结合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发现太极拳理与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有很大的契合,二者之间相通之处颇多。
“丢、顶、扁、抗”,此四字是太极推手的“四病”或“四忌”,犯此四病则推手中不能得机得势,宜被对方占先机。这就要求推手时“粘”住对方,不能“丢”、“扁”,但是“粘”住对方也不是用蛮力与对方“顶”和“抗”,做到“不丢、不顶、不扁、不抗”,也即是推手要求的“粘黏连随”。然而做到这些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练习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静下心、沉住气慢慢体悟。就像太极拳推手要求的一样,对待当事人也要不丢、不顶、不扁、不抗,耐心的倾听其诉说。基层法院的法官每天接触的当事人很多都是为生计奔波的农民,他们有的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太好……这就要求法官能耐下心来倾听当事人的陈述,虽然他们的语言不是很精确,甚至语句重复,但是他们把自己的信任给予法院,把法院作为自己权益最后的保障,那么法官为什么不多花几分钟时间,多听几句唠叨,多听几遍案情呢?法官只有多花几分钟时间,多听几句当事人唠叨,多听几遍案情,唯有如此,才能打开当事人的心结,打消当事人的顾虑,更能够让他们对法院充满信任。省法院院长张立勇在全省法院院长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的法官为什么不能够认真、耐心地听完当事人的话?在庭审过程中为什么总是打断被告人、辩护人的讲话?”。倾听能让当事人消除法官是高高在上的权力者的畏惧感;倾听能帮当事人打开心结、打消顾虑;倾听能赢得当事人的信任……如此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立身平准、中正安舒”,其体现到太极拳具体操作,就是要身体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而且心理上要安舒自然。如:练太极桩时,“两眼要平视前方、头悬项直、两耳、两肩、两跨、两脚要平”,如此达到立身中正之要求,方能使心态安舒自然,否则,推手中往往败北。民事审判工作中也是一样,法徽的标志是天平,寓意公平正义。当事人把国家法律作为权益的最后保障手段,才会诉求至法院,所以法官更要依法公正的行使司法权。体现到具体工作中要做到行端影直,对待当事人要一视同仁,不可偏听偏信,一碗水端平,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如此,法官心理上没有负担,才能心态安舒,做到公正的裁决,其依法公正的裁决才能信服于人。正如太极拳要求一样,要立身平准、不偏不倚,才能做到身体和心理上的中正安舒。
“极柔软,而后极坚刚”这是练出太极拳內劲的总体要求。“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体现到太极拳中就是“刚”和“柔”。太极拳修炼內劲要求“以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想要练出坚刚的內劲就要以松柔入手,所以太极拳练习时要平心静气,动作柔缓而连绵,长久坚持则“功夫”到而內劲自生。正如基层民事审判工作一样,对待当事人态度要柔和,耐心倾听当事人的陈述,多听几句唠叨,多听几遍案情,从而打开当事人的心结,打消当事人的顾虑,赢得当事人的信任,消除对法官的畏惧感。在此基础上,法官依法定程序,公平公正的裁决才能受到当事人的信服,才能做到案结事了、一审息诉。这里的“公平公正的裁决”正映对了太极拳中的“坚刚”。
可见太极拳拳理对练习者的要求,与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方法、理念存在很大的契合度。民事审判工作中要像打太极拳一样,要有恬淡自然的心态、“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态度、“立身平准、中正安舒”准则,才能在审理案件时做到“极柔软,而后极坚刚”,做出让当事人信服的裁决。如此,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也就不复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