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带头讲“开校第一堂法制课”,并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交流思想。图为张立勇(中)与学生们共进午餐。冀天福 魏海勇 摄
“对青少年而言,恋爱不是洪水猛兽,学校家长不要把男女生的正常感情看得很神秘。为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通过集体舞会、必要的性教育,创造条件让男女同学多接触。”
谆谆教诲,语重心长,这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在省实验中学,就“如何牢固树立法律意识”,给该校7年级的500余名学生上一堂法制课时的一段话。
河南高院连续多年在全省法院开展 “送法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自觉学法、遵法、守法。全省法院通过持续性的法制教育,从源头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让一大批孩子走向新生,让许多家庭重燃希望。
给孩子们送上司法屏障
只有14岁的被告人妍妍伙同明明(均为化名),窜至某学校七一班男生寝室,先后将被害人小伟(化名)等4名学生喊出寝室,采取打耳光和威胁的手段进行抢劫,共抢走现金7元,造成小伟受伤,经鉴定被害人伤情为轻微伤。
法官在向妍妍了解家庭状况、为何抢劫时,他道出了自己的家庭遭遇:他的父亲2002年患了颈椎病,手术失败,长年卧病在床,母亲也因此抛弃了这个家庭。由于家里穷,当时没钱吃饭了,也不懂法,就抢了。了解到妍妍的家庭情况后,法官决定亲自到妍妍家里去一趟。
一到家,映入法官眼帘的是妍妍家三间几十年前的老房子,屋内还是泥巴墙,四处露着缝隙,遥遥欲倒。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有两张小床。
宣判时,法官考虑到妍妍作案时只有14岁,且在羁押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妍妍家庭情况也比较特殊,需要照顾常年瘫痪的父亲和年迈的奶奶。根据法律规定给予妍妍从轻处罚,判处了缓刑。
其实,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总是面临着情与法的煎熬。
从事少年审判工作多年的河南高院刑一庭副庭长韩轩对此深有感触:“在与部分未成年犯罪人员接触过程中,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一行行因悔恨流下的泪水,还有对未来的向往,让人一时无法将他们与‘罪犯’这个名称联系起来。”
这些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不够成熟的未成年人是如何一步步迷失自我、走上犯罪道路的呢?除了文化程度低、法制意识薄弱及行为缺乏自制力等内因外,家庭、社会也存在造成他们犯罪的客观外因。
河南法院专门成立少年法庭工作领导小组;全省法院设立142个少年审判法庭和少年综合审判庭;推广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和判后帮教制度;连年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2012年开始开展 “开学第一堂法制课”,此后送法进校园工作形成常态。
三年来,河南法院开展了以“弘扬法治精神、关爱学生成长、共建和谐校园”、“成长路上,与法同行”等主题活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开展“城乡孩子手拉手”和“守护美丽心灵”为主题的送法进校园活动。同时通过案例讲解、模拟法庭、网上法制课堂、法制校迅通等方式,对中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河南高院加强与公、检、司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突出司法机关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闸门”作用,构筑了“政法一条龙”。成立了青少年维权中心,与教育、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公安、检察等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突出家庭、社区、村委会、志愿者等部门和人员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作用。
让法律在孩子心中扎根
2013年9月2日上午,由河南高院组织的“开学第一堂法律课”走进郑州市第七中学。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该院运用了口袋漫画书、法制微电影等形式来向学生进行普法宣传。
当天除了郑州七中的活动外,焦作、商丘、洛阳、新乡等中级人民法院,也分别在各地开展了活动。
河南法院开展“送法进校园”坚持从领导做起,院长亲自授课。河南高院院长张立勇、常务副院长田立文曾分别前往省实验中学、郑州中学、郑州五中、郑州师范学院等学校为学生上法制课。全省19个中院,134个基层法院院长,790余名市县法院领导班子成员,3700多名法官以及80余名退休老法官,先后到中小学校开展法治教育7500人次,举办模拟法庭980余次,开展法制宣讲7300余场,受教育学生超过400万人次。
与此同时,河南法院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制度。在聋哑学校、移民学校和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较多的学校,建立司法帮扶助困制度。法官与家庭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心理困难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李其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法官妈妈”。
河南高院连续三年编印了普法漫画读本《成长路上,我们与法同行》《留守儿童普法宝典》《留守的日子不孤单》系列图书。读本都是以当今中小学生最为喜欢、便于随身携带的漫画口袋书为载体,通俗易懂又极具表现力,采用单幅漫画、多格故事漫画为主,文图搭配的形式展示与未成年人成长有关的法律知识。
微电影《不再让你孤单》讲述了一个少年审判法官关心留守儿童,打击侵害留守儿童犯罪的故事。为使“送法进校园”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河南各级法院共制作了20余部法制微电影在中小学校播放,内容包括挽救失足少年、关爱儿童成长、预防校园暴力、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等。
形成合力共同托起希望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个希望。
有关资料显示,河南全省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连续5年下降。2009年,河南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5262人,到2014年,这一数字下降到2775人,降幅达47.26%。未成年罪犯占罪犯总数的比例逐年下降,2009年,河南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占罪犯总数的比例为7.80%,到2014年,该比例下降为3.95%。
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得到河南法院的实在帮扶。3年来,河南法院结对帮扶了3.8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河南高院联合郑州大学教育系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扶,孩子们精神状况明显改观。
三级法院微博接力,为信阳市浉河区留守女童小金婷解决了户口问题;鹤壁市鹤山区人民法院在该区最大的矿山社区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禹州市人民法院范坡人民法庭庭长崔丽霞认养了留守儿童小梦帆、小梦远两姐弟,并为孩子解决了低保问题。
更为可喜的是,关注未成年人已经在全社会凝聚共识。多年的坚持,催生了河南法院“送法进校园”的名片。中央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凝聚了全社会关心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广泛共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受到感召,纷纷参与到“送法进校园”和帮扶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
在人民法院的倡导下,清丰县委、县政府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上升到县委县政府主导工作中,清丰县委9月2日召开了关爱三留守工作推进会,举行了“爱心承诺仪式”。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爱心企业家为30名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每人每月资助200元直至孩子大学毕业。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5-11-29 6版 本报记者 冀天福 本报通讯员 孙伟伟 乔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