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喜欢坐冷板凳的年轻人

  发布时间:2015-12-01 11:28:13


    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年轻法官。他与同龄年轻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喜欢坐冷板凳,别人不愿意去的艰苦地方他主动请缨,别人不愿干的活他抢着干,别人不愿去的岗位,他总是乐此不疲……,他就是政治部宣教处助理法官薛永松。          

    主动扎根艰苦法庭

    2006年研究生毕业,进入巩义法院工作,他主动到离巩义市区较远的回郭镇法庭工作,希望到基层的大熔炉里历练。对于外地人的他来说,面临法庭条件艰苦的考验,更要面临不懂当地方言的挑战,还要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困扰。

    当时,法庭在居民区的小巷子里,年久失修,晴天漏风、出入一身灰,雨天漏雨、出入一身泥。刚去那会,听不懂几句方言,庭审记录跟不上节奏,也很难和同事们顺畅交流,给同事们留下了孤僻的印象。但他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决心攻克语言这道关。于是,他主动出击,一有给当事人送达、开庭、调解的机会,他都主动请求参战。慢慢的,通过日复一日的走街串巷、不停与当事人攀谈,他逐渐克服了语言障碍,工作得心应手起来、同事关系也渐入佳境。

    白天是忙碌而充实的,夜晚是孤独而冷寂的,是难熬的。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同事们都回家了,而形单影只的他,只能留在法庭,血气方刚的他为了摆脱孤独的困扰,就用加班加点工作来充实。一天晚上,他沉浸在书写调解书的世界里,一股塑料烧焦的味道惊醒了他,原来由于电线老化,法庭的一个房间失火了,这着实吓了他一跳,当别的同事劝他借此机会申请调回院机关时,他总是微笑不语。就这样,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坚守“费力不讨好”岗位

    初到法院工作时他就给自己立下了“要当一块好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的诺言,到郑州中院后,他毅然接受了舆情监控与引导这个在别人眼中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作为一名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干好工作是本职,有舆情就是失职。为将舆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他每天网上来网上去,在浩如烟渺的网络信息中遨游至深夜,苦苦寻觅着有关法院的负面信息或潜在负面信息,钻研应对方案和策略。2013年10月8日,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市纪委暗访工作人员见证并记录了他在监控舆情的过程。当时,他还有点小得意。有意思的是,几天后,市纪委下发了整改通知,要求他对工作时间上网的行为进行检讨。对于这样的误会,他只是淡然一笑:“只要认真履行了一名网络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误会又算什么呢?”

     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流行和兴起,政府、企事业机构的官博、官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积极抢占舆论新阵地。对于法律专业的他来说,官微、官博也是个新事物,如何运营好是个巨大的挑战。当他接受这项工作后,摸索网络特点,了解网民习惯、总结网络规律、浏览新闻、编发微博、与网民互动就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虽然这项工作整天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纷繁复杂;但却很难量化,很难出显性成绩。不了解这项工作的人,总认为很轻松,了解后,都纷纷摇头:“抓紧申请到业务庭办案吧,何苦受这个罪呢”每当这时,他总是一笑置之。天道酬勤。在他的努力之下,2014年8月,一向严苛的澎湃新闻对郑州中院的新浪官博进行了高度评价;2014年底 ,在腾讯河南双微评选中,郑州中院的官方微信及腾讯官博分别荣获最具传播力奖、最具亲民风范奖;2015年2月中旬以来,郑州中院官微自始至终稳居全国法院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前6强,目前,郑州中院官方微信,单篇文章最高阅读数为10万次,最高点赞数为500个,在法制网、检察日报、人民网三大平台发布的微信周排行榜中,稳居全国法院前8名,15次全国排名第2名,21次全国排名第3名,27次全国排名第4名。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