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后,潢川县人民法院谈店法庭办公室,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影,掠过万千尘埃,满满地洒在我的面容上,轻柔而温暖。我沐浴在冬日的阳光里,细细品味着法庭的点点滴滴。
工作篇:理农家事,解群众愁
10月下旬,一天早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急匆匆地来到法庭,不容分说让我们给他办手续,他要告自己的儿子和儿媳,索要田地和生活费。李忠庭长将老人让到座位上,亲自倒上一杯热水,让急促的老人缓缓神,待老人情绪平复后,就跟老人拉起家常,详细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家庭情况,而后通过电话联系老人所在村的村干部,原来老人的儿子、儿媳觉得父亲上了年纪,应该把父亲名下的责任田转给自己,但老人总觉得儿子、儿媳不孝,自己将田转给儿子后可能会生活无着落,因此发生口角纠纷,老人一气之下跑来法庭起诉。在明白老人的来意后,李忠庭长将老人的儿子、儿媳和村干部都约到法庭,打开心结,将其中的因由、误解、疑惑都逐一说出,老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儿子生活带来了麻烦,儿子、儿媳也认识到平时对老人的关心不够,儿子搀扶着父亲,一家人平静地走出法庭,案未告,理已清。
就像上述案件一样,基层法庭所面对多是农家琐事,民众是非判断的标准往往是一些风俗人情或者“常理”,这对法官的要求就不仅仅是释法那么简单,也不光是明断是非那么容易,更何况“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于我来说,深硬冰冷的课本文字是无法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只有不断向优秀法官学习办案技巧,以事无巨细之心接待当事人:一句问候,一杯热水,服务民众,倾听当事人诉说原委;以案无大小之心办理案件,走入乡间地头,进村入户,深入了解了解社情民意,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领会,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解决纠纷的能力,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基层法官。
生活篇:法庭为家,人文关怀
记得刚下乡到法庭已经到中午了,恰是阳春三月,院前的小菜园种满各式蔬菜,桂花树整齐划一排列两侧,屋后的桃树含苞待放,围墙边的竹林蓄势待发。李忠庭长为我安排好卧室,我好奇地参观着法庭,审判区、办公区、会议室、值班室窗明几净,餐厅、休息区、活动室一应俱全。中午,伙食由李忠庭长亲自操刀,庭院菜园里的蔬菜,冰箱里的常备的鸡蛋、肉类,工作餐吃的是家常味。
吃在法庭,住在法庭,工作在法庭,“以庭为家”成了法庭品质,“把法庭当成家一样去爱护”成为法庭干警的习惯,经常打扫审判庭、办公室、会议室,坚持清扫庭院,打理好庭院的绿化带,为当事人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司法环境。今年十月份,李忠庭长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精心挑选花树,在法庭门前的空地上种下一排雪松,为庭院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在平时工作中,身边许多的尊敬的领导、善良的同事,在我慌乱无措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耐心细致地教我点滴,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疑难,工作中时时提醒我,生活中时时关照我,使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法院的工作环境中,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
法官篇:平凡岗位,光荣使命
进入法庭工作,每天接触到来自基层的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诉求。面对繁杂的工作,有时甚至是蛮缠的当事人,法官们丝毫不曾抱怨,微笑着解释当事人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机智地化解着当事人的纠纷争议。多少次,他们不顾路途遥远,不管寒暑春秋,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工作在一线,奋斗在一线,服务在一线。田间地头,有他们开庭的身影;企业学校,有他们宣传法律的忙碌;泥泞的乡间小路,留下了他们送达的脚步。每一个基层法官都会让我们感动满怀,敬佩满怀。
这一天,法官送走最后一名当事人,嗓子已经嘶哑,但看到当事人之间能化干戈为玉帛,看到夫妻之间能好聚好散,他或者他们总会说“觉得今天的努力值得”;听到当事人案结事了后的感激,就是对法官独有的“五分”评价;想到为人民服务,更重要的是依法服务好人民,这才是对“法官”二字最好的诠释。法律之手变得温情祥和,法律之人守法理更有情,法官之荣誉在平凡中铸就。我想,正是对法律信仰的职业信念,正是对法官情怀的光荣坚守,正是这样一批批、一代代法官群体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法治之幸,法治中国之幸。
志当存高远,路须始足下。进入法院工作以后,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持续进步,唯有经历挫折才能不断跨过一道道门槛。成长的道路还漫长,优秀的法官梦想依旧清晰,让青春之树在法律职业大道上生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