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公车”道中识林宗

  发布时间:2015-11-09 16:24:25


    周亮工在《张林宗先生传》中说:“先生以辛卯举于乡,十上公车不达,年七十志不稍衰”。试想一下,一代风流才子张林宗自弱冠中举,五十年间十上公车,进京赴试,然因命运不济,每每铩羽而归,终生不得其志,其间会发生多少故事。虽然张林宗生前诗文著述大多沉沦,我们难以详知。但仅凭先生留下的遗诗和其门人故交的诗文中,我们仍然可以感知这位蹭蹬一生的名士在会试路上的消息和风采。

    河北献县名士纪坤,字厚斋,明崇祯诸生,生卒年代与张林宗大致相同。系清代著名大臣纪晓岚的高祖,少有经世之志,四上公车不达,乃息意逃禅,晚年榜其居曰“花王阁”,盖自伤文章无用,如牡丹之华而不实。其诗稿《花王阁剩稿》中有一首《送张林宗归河南》,其前为《崇祯癸酉下第还里后作四首》,后则为《庚子下第二首》,以此推之,则张林宗与纪坤应为进京会试时结识,因经历性情才学相似,惺惺相惜,成为好友。下第盘桓之后在京师分别,纪氏以诗相送。诗云:“去矣复何道,心知重会难。君看残照里,秋气满长安”。诗乃五言四绝,短短二十字,情满纸上,读罢令人感慨二人情谊之深。

    福建长乐举人陈肇曾,字昌箕,一年进京会试作《道上逢中牟张林宗》二首,诗纪二人之情语,也颇生动感人:

    衰柳阴中微蹇驴,长安七度困公车。逢君执手为予语,五十年前已上书。

    且说君家在圃田,黄河北渡即幽燕。却愁予是南方客,冷月凄霜路七千。

    诗中说,张林宗已七度进京会试,不得第,仍然骑着老驴在柳阴道中,不知疲倦地赶考。与诗人相逢执手话语,我五十年前已经进京赶考了,你还早着呢,多么感人。后来二人成为忘年之交,在张林宗府第,陈肇曾与林宗弟子周亮工相识,成为终生好友。这在周氏《赖古堂集》中有生动反映。

    弟子周亮工也有一首《涿鹿逢张林宗先生下第》: 天下方多事,上书胡复归。文章谁较是,吾道未全非。弟子壶空缺,先生麈自挥。西山朝气爽,澹欲上征衣。

    崇祯十三年庚辰,71岁的张林宗最后一次北上会试,周亮工陪侍先生,在河北邺城南寺宿,林宗题诗于壁。十年后周亮工与先生遗孤子顾再过其地,见先生壁上诗,泫然泣下,用原韵和诗四首。其一云;邺下南头寺,同来听妙香。随钟携竹杖,分佛卧藤床。破壁孤儿泪,长河一夜霜。鸿文与秘笈,蛟室可能藏。

    在邯郸黄梁祠,师生二人留宿,吕洞宾和黄梁梦的传说故事让师生二人无限感慨。周亮工《题黄粱梦壁》就隐含了先生九次公车不第的坎坷经历,颇有劝慰张林宗之意:九度邯郸梦未休,刹那身世等浮讴。先生好梦何曾学,只学云陽市上游。舟中载塔梦辽阳,不信征车返故乡。痛定自然真自痛,何曾世人有黄粱?张林宗先生的《邯郸道上黄粱祠》诗则抒发了自己身心已疲,希望弟子周亮工不要象自己一样命运不济的忧怀情思:釜内煮消天下事,枕中疲极世间身。当愿无釜也无枕,莫误先生误后人。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奇逢在其《中州人物考》中为张林宗作小传,并附阮汉闻,秦镐小传,把“天中三君子”放在一起,而张林宗为首,足见张林宗在明末中州士林之影响地位。小传之后孙奇逢以“野史氏云”叙述了他与张林宗的缘分,也是因公车而识。云:“予两同林宗赴公车,结社萧寺中。每酒后读文赋诗,佐以谐语,意旷如也。余来中州,林宗久为地下人。与此中人士游,往往道三子之高。恨未覩其著述,详其行事,可慨也!”聊聊数语,道尽作者对林宗敬仰之情。

责任编辑:郑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