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人生记忆里,对河的认识是从她开始的,一条跨越两市、流域不足百里的小河。尽管三次搬家,但距离她始终不超过两百米,目前更是沿河而居。
小学时的劳动课大多在这里上,在不大的河滩上筢石,筛沙,支援地方基础建设。任务之余,就是在清澈见底的小河捉小鱼小虾,泼水嬉戏;稍长,为河滩开辟出的试验田垫土、上肥,协助老师播种、管理、收割,记得那时候种得庄稼主要是小麦、玉米,我还拿着长长的竹竿,做过庄稼的守护者哪!站在高高的麦秸堆上,向北可以望见嵩山余脉横贯东西,向南伏牛山余脉连绵不断,小河南行四五里,穿城而过,汇入一条几百里长的大河,汝州的母亲河——汝河。其间,除了的庄稼,还有连成片的树木,还有那不知名的小草,还有那五颜六色的蝴蝶,一句话,这里曾是我儿时的乐园。
后来,劳动课不用上了,试验田交给附近农民;上游修起了水库,清浅的溪水不见了。忙于学业忙于工作的我就很少来。再后来,这条河从郊区的汝河西段引水,成为景观河,建起了聚水的橡皮坝,栽上柳树,引我时时观赏。几年前,我干脆临河而居,和这条河更进一步亲近了。
当然,这条河所蕴藏的文化则是我兴趣所在,依老辈留下的传说,古代尧帝晚期,有一位高士名许由,隐居汝州古城西郊小河之滨,尧帝闻其才华,欲传位给他,遂派人上门去请。使者话说了一箩筐,有官话套话,奉承的话,也许还有利诱的话,总之有许多庸俗不堪的话。不慕荣华的许由不为所动。使者走后,许由像是耳朵里进了污垢一样跑到河边去洗。洗罢,同为高士的巢父到下游饮牛时与许由相遇,问明情况,巢父恐污牛口,匆匆牵牛到上游走去。后人慕许由之名,以洗耳河命名这条小河,并把巢父饮牛处聚集的村口命名为“槐树饮”,并在河滨建庙祭祀许由、巢父,立碑一通曰“许由洗耳处”,庙、碑今已无存,而古村犹在。后人研究许由为我国许姓始祖,巢父为树上造屋工艺的发明者。
小时候似懂非懂,只觉得许由和别人不一样,放着天字第一号的位置不要,仅此而已。稍长,便有了去探索河的源头、进一步了解先贤的想法,直到去年才成行。洗耳河的发源地为汝州北邻登封市的箕山,在登封这条河为颍河,这里有着比汝州更为丰富的传说,相传不愿接受地位的许由,扎根民间当地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并深受爱戴。
大贤许由因多次迁居,除汝州、登封外,河南的许昌,鄢陵,禹州,山东的枣庄、江苏的沛泽、安徽的巢湖、山西的平陆、浙江杭州等地,也流传着他的故事。有传说说许由不愿接受地位的原因则是尧帝晚年对人有所失察,令奸佞之臣当道,不愿与之为伍。许由并不是消极的逃避,尧的诚心感动了他,积极出谋划策,或曾为尧、舜、禹三代帝师,甚至担任高官帮尧治理天下。而洗耳河并非汝州所独有,千里之外的山西黎城县凤凰山脚,亦有因许由洗耳而命名的“洗耳河”。当地的人讲,其水颇具奇效,若是小孩喝了能变聪明,要是老人喝了可以延年益寿。有机会的话可到黎城一观。
许由是4000多年以前的人物,正值甲骨文时代,当时有无关于他的记载,亦不可知。后世记载他的文献最早是《庄子》,距今2300多年。其后有《吕氏春秋》、《史记》、汉•蔡邕《琴操》、三国•谯周《古史考》、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高士传•许由》、《太平御览》引戴之《西征记》、宋•王安石《许氏世谱叙》、南宋•许存心《毗陵夫椒许氏世谱叙略》、南宋•文天祥《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古今图书集成》及《中国史稿》等20余部等,有关他的历史目前只能作为口传历史。
金碑银碑,不如百姓的口碑。从历史尘埃中探寻真相,洁身自好不代表不问苍生,许由的爱民毋庸置疑;即使不亲力亲为担任高官,亦可为当政者献计献策,为当时的政治现清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许唯有如此,才能被朝野认同,成为大贤,千古传颂。
汝州洗耳河,杨柳依依,鸥鹭齐飞,绿水荡漾。每当听到嘈杂之音,就会想起被称为隐者鼻祖的许由,在河畔静静地走一走,就像洗了耳一样,一下子眼里、心里美好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