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襄城县人民法院把“小食堂、小宿舍、小菜园、小图书室、小活动室”等“五小工程”创建落到实处,5个法庭全部达到省高院法庭“五小”规范标准。“五小工程”虽小,但环境上小小的改变带来的是更加高效的审判工作、更加团结有力的集体,以及更加和谐的司法为民环境。
小花园,走读办案让沟通更鲜活
“哪有在外打工,都不给自己家人寄钱的?”家住麦岭镇的小徐是一起离婚纠纷的原告,她的老公小马在外打工,自己在家照看孩子,是一名典型的“留守妇女”。可是最近这一年多,外出打工的小马往家里寄钱却不多。
“钱都给你了,我在外边咋过?”小马毫不相让,调解室里气氛很是紧张。
麦岭法庭庭长安静珂眼看势头不对,就招呼小徐一起来到了法庭的小花园里。
麦岭法庭是襄城法院的特色法庭——“花园法庭”。法庭庭院内遍植花草,四季常青且皆有各色花朵,院中又有清幽小径和几方石桌,环境清新。与一般法庭色彩单调的围墙相比,麦岭法庭的周墙则显得五彩缤纷,这就是麦岭法庭专门打造的文化墙:有法律常识让群众知法明法,有“三字歌”劝和矛盾纠纷,有图文结合弘扬善孝文化。小徐在安静珂的引导下,慢慢地敞开了心扉。
小徐和小马是中学同学,从相识、相知走到携手相爱有七八年的时间。以前,无论小徐如何 “折腾”,小马总会变着法地让小徐高兴,小徐每天都像是呆在蜜罐子里一样,但是婚后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各种琐碎很快就让两人的爱情经受“考验”。为了改善家里的状况,小徐动员小马外出打工。然而小马并未如小徐所期待的那样每月往家里寄大把的钞票,小徐觉得肯定是小马在外边乱花钱,甚至做什么“不好的事”。
安静珂听后,又单独把小马叫到花园里了解情况。小马说,并非他从不往家里寄钱,只是因为喜欢交朋友、应酬多,所以节余不多,又觉得小徐一个人在家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出门在外,还是希望多认识一点人,多一点社会关系,才有更多的机会呀。”
了解完双方的情况,安静珂发现症结所在:一是双方的理财观念不同,更重要的是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于是,安静珂就把双方叫到一起“聊”,从两人相识时候双方的青涩到热恋时候的甜蜜,再到喜得贵子时的幸福,又不时引用文化墙上的“劝和歌”。在安静珂的努力下,双方最终和好,手拉手走出了法庭。
这就是麦岭法庭近日调解的一起离婚纠纷案,显现了该法庭极具特色的走读式办案风格,即利用小花园的清静和文化墙的熏陶,边走边说,营造和谐氛围,潜移默化地化解当事人心中的怨气。
小菜园,一把锄头化解信访难题
城关法庭的后院,有一方菜园,菜畦整齐,种满应时的蔬菜瓜果。这个小菜园体现了法庭的干警们对待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但其中少不了法庭的帮扶对象——一个老上访户的“功劳”。
聂老汉有事没事就往城关法庭跑,东长西短的,总是“有情况”需要反映。城关法庭的庭长李欢每次都认真耐心地接待,从不含糊。
一天,聂老汉大中午就跑到城关法庭“反映问题”,李欢正在打理菜园,聂老汉感觉亲近了不少,便拿起旁边的一把锄头,开始帮忙。两人不一会儿就收拾利索菜园,便蹲在地头开始沟通,这种接地气儿的方式让聂老汉感觉很亲切,他点上一支烟,心里的火气不知不觉中消减了。自从手里有了法庭的这把“小锄头”,聂老汉再没去上访过。
现在聂老汉还是经常去城关法庭,但已不是去“反映情况”,而是去菜园里转转,和法官一起浇水施肥、种瓜摘豆,法庭的干警也会将采摘的蔬菜瓜果送给聂老汉。小小菜园,成了法官联系群众和陶冶情操的自留地。
好环境,“大家庭”带来干警归属感
王洛法庭后边的小食堂里贴着一张午饭任务分配表,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两人做饭,一人负责买菜打下手,一人掌厨做饭。从焖面到捞面条,从番茄炒蛋到烙馍卷菜,虽然全都是家常菜,但是几位法官“大厨”总是抢着“显身手”。
“小食堂、小活动室,给法庭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好说话了。” 王洛法庭庭长牛君玲解释说,在这样放松的环境下,有事该批评的就批评,有困难尽管提想法,脱下制服,换上便装,端起碗筷或是拿起球拍,很多事情得到了解决,甚至连“合议庭”都开到了小食堂里。
长期以来,人民法庭工作条件差,地处偏远,工作难度大,影响了法庭干警安心工作。
襄城法院从优待警,把人民法庭“小食堂、小宿舍、小菜园、小图书室、小活动室”建设工作做实做好,并按照“因地制宜、特色各异”的方针,五个法庭五个主题:城关法庭“文化强庭”,以庭史馆为龙头,增强软实力;颍桥法庭“规范建庭”,软、硬件规范有序;麦岭法庭“花园法庭”,法官绕林荫小道“走读式”办案;七里店法庭“院企法庭”,走活服务企业一盘棋;王洛法庭“诉调兴庭”,借助人民陪审员等非诉力量乘势飞扬。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5-10-26 8版 葛梦阳 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