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乡村教育

  发布时间:2015-10-12 16:07:59


    偶尔回老家,总是能够发现家乡发生的变化,有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也有的在走弯路。值得肯定的是,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现在乡村年轻的父母们,可谓是下足了心血。近二三十年来,教育在乡村几经跌宕,也算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很久以前,我刚读小学,乡村里还是很重视教育的。可以直接的说,那时候物质生活还不是太好,学费虽然不多,但是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当时家庭主要收入就是围绕着土地,每一分钱的获得都很不容易,但是在给孩子交学费时,却没有丝毫的含糊。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是当时人们的共识。毕业分配工作,考上大学,就算是捧上了金饭碗,也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圈。即使是读完初中高中,回到家,在招工、当兵时候也有很大的优势。读书人很受村民的尊敬,小到春节写春联、调解邻里纠纷,大到婚丧嫁娶,村民都爱邀请读书人来帮忙。所以虽然当时经济水平很糟糕,但是所有人都努力支持子女更好地接受教育,以期子女以后能够有更好的生活。

    再后来,教育在村民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下降,甚至不再支持、鼓励子女好好读书。村民的思维很现实,同时目光也不是那么长远。一方面,毕业不再包分配,好多大学生毕业后同样面临着四处奔波找工作的困境,并且工资待遇也不是太好;十几年的教育投资,学费越来越高,最终收获却不理想。另一方面,外出打工成为年轻人的选择,有的十五六岁便成为打工潮的一员,本是读书的几年时间,打工便能挣上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在家建起了二层小楼。两相对比,更多的人选择让子女打工赚钱。春节回家时候,同龄人坐在一起,读书的还是一名不文的寒门学子,或者处在刚大学毕业的迷茫奔波中;打工的却俨然成为了村里的小土豪,拥有者不菲的财富。大家一致向钱看齐,谁钱多谁才是真正的能人,读书与教育,越来越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很好工作的读书人,成为了村民们眼中很好的反面教材。

    不重教育重财富的观念,在村里持续了有十几年吧。近些年,年轻的父母们(他们中好多人正是当年放弃读书选择打工的一员),开始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了使子女到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就读,好多人选择在县城买房或者租房,来陪伴孩子读书。乡村的学校,因为生源的锐减,不得不几个学校进行合并。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需要。也许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改变命运,不仅仅是靠财富的积累,接受良好的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教育认识、态度的变化,不仅仅是我那偏安一隅的小乡村。无论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地方或者国家,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曹红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