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

——拗相国王安石变法记

  发布时间:2015-09-14 10:38:44


    身为文学家,他精于修辞,善于用典。其诗,精雕细琢,概括凝练;其词,高奇素雅,意境深远;其文,论点鲜明,短小精悍。凭借《元日》、《梅花》、《明妃曲》、《登飞来峰》、《泊船瓜洲》、《游褒禅山记》等经典佳作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身为改革家,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和魄力,义无反顾推行北宋王朝经济、军事、思想等领域改革,掀起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变法的推动雷厉风行,变法的道路遍布泥泞,变法的效应朝野震惊,变法的结局失败告终……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如何扮演针砭时弊的改革家?文坛上的密友怎就成了政坛上的冤家?本意富国惠民的新法奈何害黎民、误国家?下面结合《宋史》、《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等史料记载品读一下王安石的故事。

    一、闻名遐迩地方官

    据《宋史》记载,王安石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非但聪慧过人,而且刻苦勤奋。良好的家境、天资的聪颖、后天的努力、丰富的阅历使得王安石尚未显贵已小有名气。擢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任地方官期间更是声名远播,以至当时士大夫竟以能谋其面为荣,以不识其面为憾,王安石成了当时“粉丝”最多、人气最旺的父母官。大家不禁要问,北宋地方官员数以万计,有才华、有政绩、有背景者也不乏其人,奈何朝野对王安石情有独钟、偏爱有加呢?也许以下四方面缘由能解开大家心中疑团。

    其一文采出众。《宋史》记载“其属文动笔如飞,初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王安石是一个聪明伶俐,博闻强记的奇才。守孝三年期满,年方弱冠的王安石进京赶考,其考卷立论高远,见识卓绝,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深得主考官赏识,拟定状元呈报御览,却因“孺子其朋 ”惹得宋仁宗不悦,仍以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试想,一个翩翩少年,朝气蓬勃,饱读诗书,思维敏捷,文采飞扬,谁不期待领略一番才子风光?

    其二政绩斐然。王安石可不是只会吟诗赋词写文章的文学家,他更是一位立志“大润泽于天下”的实干家。在地方任职期间,王安石心系黎民,勤政务实,修筑堤堰,浚治陂塘,疏通水陆交通,便于商贾流通。此外,他还盘活国有资产,将官仓粮食以较低利率借贷于民,不但官仓粮食得以推陈出新,还能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可使穷人免遭高利贷盘剥,给百姓带来实惠……勤政的口碑、惠民的政绩让王安石的官声民望直线飙升。

    其三名人力捧。北宋是文人的美好时代,统治者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得弄文舞墨,以文会友成为当时一种时尚,以致出现“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盛况。王安石的名望固然缘于其学富五车,更得益于北宋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活跃的文学氛围。当时是,学界领袖欧阳修为之延誉;当朝宰相文彦博为之举荐;文坛巨星曾巩、司马光、苏东坡为之推崇;名门子弟韩维、韩绛、吕公著 为之交好。朋友圈里这么多政界、学界名人,王安石想不出名都难。

    其四屡辞京官。身在官场,谁不想攀龙附凤?谁不想节节攀升?谁不想位高权重?虽说势利,但也属人之常情。既然有人之常情,也就有不近人情,王安石就是少数不近人情者之一。凭借出色的文章,斐然的政绩、名人的举荐,朝廷对王安石很感兴趣,多次下诏让他进京任职 ,可王安石对朝廷的肥差、美差是不屑、不从、不领情,推脱请辞了N多次 ……好清高!好任性!好神秘!好不可思议!众人都有猎奇心理,于是乎,吊足了世人胃口,怪异的王安石越来越传奇。

    二、北宋百年一烂摊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 手里夺取后周政权,南征北战,恩威并用,基本结束五代十国乱局。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兄志,迫降吴越,消灭北汉,扩大科举,加强集权,进一步巩固赵氏江山。宋真宗赵恒继位,国势渐衰,先是澶渊之盟花钱买平安,后来觉得没面子,在奸臣王若钦怂恿下伪造天书、大兴祥瑞、广修宫观、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劳民伤财,粉饰太平。宋仁宗赵祯享国,宋夏开战,广西还发生了侬智高叛乱,虽说效法先祖花钱买了太平,与西夏议和,还派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甚至一度任用范仲淹实施庆历新政,但整体而言,并无太多建树。宋英宗赵曙在位时短,亦无大作为。到了北宋第六任皇帝宋神宗赵顼登基任用王安石变法时,百年大宋国情是这样的:

    财政入不敷出。军事上,为了维护辽夏睦邻友好和镇压民众反抗,北宋王朝两手准备,一方面年年纳贡(冗费)破财消灾,一方面养兵百万(冗兵)以防内外。政治上,为防止大臣专权,避免藩镇割据,北宋对各级官僚实行分权制衡,岗位多了,朝廷养的官也多了。唐朝科举一次取进士二三十人,北宋中后期科举一次取进士动辄三五百人。另外,为了笼络士大夫,北宋还实行恩荫制 ,授予大批权贵子弟官职。北宋管辖面积虽是唐朝一半,官僚队伍却是唐朝五倍(冗官)。“三冗”问题让北宋深陷财政危机。

    官场奢靡腐化。纵观历代王朝,北宋的官僚阶层不但数量多,而且待遇好。人多浮躁,钱多逍遥,加之统治者非但不注重官员“为大宋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理想信念教育,反而赤裸裸的鼓励世人为升官、发财、找美女而读书。家喻户晓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出自宋真宗《励学篇》。王安石《劝学文》也直言不讳:“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向来以刚直不阿著称的名相寇准都有“一曲青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的纵情。风流成性的文官在如此政治社会环境下怎能不腐化堕落?难怪包拯感慨:“朝廷幅员之广,官吏之重,黩货暴政十有六七”。

    民族关系紧张。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乱局,加之北宋政权本身就是篡逆所得,赵匡胤深知武将威胁,深怕被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试想,一个本身就不忠诚的人会相信别人的忠诚吗?于是,宋朝历来对武将的态度是猜忌、猜忌、再猜忌!措施是防范、防范、再防范!将天下精锐收归禁军,轮流戍边,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文官领兵甚至太监领兵就是不让武将独掌兵权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将军被外行制约,处处掣肘,唯唯诺诺……百万熊兵又能如何?两宋三百余年,不断受到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扰乱,处处被动,疲于招架,最终葬送于元。

    阶级矛盾激化。百年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加之天灾人祸、苛捐杂税、高利贷盘剥,大批农民流离失所,纷纷揭竿而起。宋仁宗、宋英宗年间,扬州、泰州、滁州、邓州、绍兴等多地发生农民起义,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起义军活跃于京西十余郡,波及千余里。起义军首领王则占领贝州后甚至建立国号,称东平郡王……欧阳修不禁叹言“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阶级矛盾越发不可调和。

    三、文豪医国不畏艰

    年仅十九岁的宋神宗赵顼继位,接手的百年大宋已然积贫积弱,暮气十足,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励精图治的少年天子不甘现状,登基不久便召素有“矫世变俗”之志的王安石进京,共同的理想信念很快让君臣二人抱成一团。针对上文论及的百年北宋四大病状及病因,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不顾朝野强烈反对,开方医国,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很快在举国上下全面铺开。

    富国之法: 在“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指导思想下, 王安石认为,“变法事宜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基于富国惠民之初衷,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给农民提供相对低息贷款;农田水利法,鼓励农民兴修水利;免役法,政府收免役钱,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丈量核实土地,分等次收税;市易法,设置市易务,调控物价,稳定市场;均输法官府就近采购物资,减轻纳税人负担。

    强兵之法:王安石认为,克敌制胜的最基本要素无非精兵良将和装备保障。保甲法,组织农户闲暇时间加强训练,和平时期管治安,有了战事上前线;裁兵置将法,裁减老弱,精简军队,选智勇双全者为将操练士卒;保马法,鼓励民间饲养战马,保证军需;设军器监,提高改善武器装备质量。

    取士之法:为培养选拔实用人才,王安石改革科举,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制度,改试实务策论,将有经纶济世、真才实学的人吸纳进官僚队伍。此外,还整顿太学,培养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领域人才,并阐释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

    如果一切都按照变法设计者的预定势态发展,在王安石所处时代背景下,改革举措也不失为一副医国良药。可是医国如医人,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病人的病情、病人的体质、药效的猛缓、药物的口感、煎药的火候等因素都要综合考量,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和古今中外所有改革一样,“熙宁变法”并不顺利,很快就在执行环节出现严重偏差。青苗法本意是避免贫困农民遭受高利贷盘剥,结果是地方官为了政绩,强行摊派贫农和富农都贷款,且年化利率高达40%以上;免役法本意是避免徭役扰民,结果是原本不用服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贫困户、未成丁户也要缴纳助役钱;农田水利法本意是兴修水利,利国利民,结果是官府不出资,强行收益农户修建;市易法和均输法本意是以政府之手调控市场,避免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弊端,结果是靠权力和资本结合而诞生的国营企业大官人比奸商更坏,垄断市场,操控物价,腐败横生,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环境;保甲法本意是维护地方治安,提高兵源素质,节省军费开支,结果是变相让农民服兵役,保甲连坐之法更是让农民苦不堪言,以致出现百姓截指断腕自残现象……

    实践证明,所谓的“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童话,而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利益受损,平民百姓也深受盘剥,一场面向全社会敛财的变法一开始就备受质疑,引发了包括韩琦、富弼等庆历新政元老在内的朝臣强烈不满,王安石以殉道者的姿态力排众议,吕诲、程颢、韩维、范镇、吕公著、欧阳修、文彦博、司马光等 一大批反对派或罢官,或遭贬。熙宁七年春,天下大旱,反对派又以“天变”为借口围攻新法,司马光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两宫太后亦哭诉王安石乱天下,郑侠绘制的《流民图》更是让宋神宗寝食难安,逐步对新法产生质疑,迫于内外压力,众疑群谤的王安石一度罢相。遭此挫折,革新派内部也发生分歧,吕惠卿、章惇、王雱、蔡京等人心怀鬼胎,互相倾轧,不但反对派势同水火,改革派内部也四分五裂,宋神宗再次任命王安石为相收拾残局,怎奈大势已去。

    四、千秋功过评价难

    王安石呕心沥血十余年使得朝廷财政收入骤增,军队战斗力也有所提高,钱包鼓了,拳头硬了,一心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宋神宗也开始得瑟了。熙宁六年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洲,拓地千里。熙宁九年反击交趾国,收复钦州、廉州等地。可是,元丰四年、元丰五年两度出兵西夏均已惨败告终,伤亡数十万众,好战必危的魔咒不幸再一次在宋神宗身上应验,一代雄主梦想也在损兵折将的残酷现实面前灰飞烟灭。一场鱼肉全民的变法,一场杀鸡取卵的变法,一场饮鸩止渴的变法,一场一意孤行的变法……随着宋神宗含恨而逝戛然而止。

    变法暂时告一段落,引发的新党旧党之争却越发激烈,暗藏的社会矛盾更是此起彼伏,最为要命的是更贪婪、更强大的女真族崛起。内有方腊、宋江之辈作犯上乱,外有西夏、辽、金之敌虎视眈眈。昏庸无能、荒淫无度的宋徽宗任用蔡京、童贯、王甫、朱勔、梁师成、李邦彦北宋六贼胡作非为,乱政弄权,内忧外患最终导致了靖康之难 。

    偏安江南的宋高宗为了表迹“人思宋德,天眷赵氏”,当然不会就此国难开罪于先祖,而是矛头指向原变法派骨干蔡京,痛批一番,又觉得批判不够过瘾,反思不够深刻,便顺藤摸瓜,将导致北宋灭亡的责任追溯至王安石及其新法,认为王安石变祖宗之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摒忠直,流毒四海,祸乱极矣”,将王安石列入奸党。以后的元、明、清主流观点也基本将王安石描述成刚愎自用、误国误民的佞臣。

    直到1908年,也就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十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梁启超开始为王安石翻案,盛赞“其德量枉然若千顷碧波,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之日莫之能废”,梁启超之所论虽有过誉之嫌,却引发了学者们对王安石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在国外,王安石也颇受关注,列宁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二十世纪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时对王安石也是推崇备至,誉其为中国历史上新政第一人,并将其变法与罗斯福新政相媲美……

    一个理论上的先行者,行动上的冒险家,生前位极人臣,身后饱受争议。

    其为人,不贪财 ,不好色 ,不阿谀,不奉承 ,不徇私,不枉法,不赌博,不酗酒,不铺张,不浪费。十足的正人君子。

    其为学,勤奋苦学,注重实用,善于说理,逻辑缜密,字雕句琢,精益求精,涉猎广泛,著述颇丰。典型的大家风范。

    其为政,敢作敢为,大胆超前,天真烂漫,不辨忠奸 ,性格执拗,不听逆言,不撞南墙不死心,撞了南墙心不死。用《荀子﹒宥坐》里的话评价:“言伪而辩,行僻而坚,居高位必误天下苍生”。

    一国之盛,固然取决于君主之明,百姓之众,物资之丰,将帅之能,兵力之精,民风之正……更取决于法度之精,变法之妙在于顺应时势,裁冗去繁,做到精简高效;厚爱严管,稳定官僚队伍;鼓励农商,增加社会财富;团结多数,争取最大支持;信赏信罚,保证政令畅通;完善体制,确保人尽其才;广开言路,尽量科学民主;惩恶扬善,弘扬社会正气……

    抛开王权社会与生俱来的体制缺陷不提,应该说王安石之败,败在孤僻执拗,不近人情的性格缺陷;败在不切实际,一厢情愿的完美追求;败在阳奉阴违,腐朽堕落的官僚体系;败在国进民退,与民争利的顶层设计;败在用人失察,急功近利的执行环节……

    故事已经接近尾声,我们来共同欣赏一首王安石晚年创作的小诗。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度罢相,退隐钟山,孤独的王安石看到墙角处独孤的腊梅凌寒绽放,不禁触景生情,以梅自喻,赋诗一首,孤芳自赏,寓其一生之理想追求于这首家喻户晓的五绝之中,算是聊以自慰。

最后,作为回应,笔者写下一首关于梅花的五绝,想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一下对这位文豪的评价:

                                    《叹梅》

                             凌寒犹独放,孤芳诚可赏。

                             岂怜傲风雪,堪用为栋梁?

责任编辑:赵艳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