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看瓜

  发布时间:2015-08-07 11:27:29


    前天,和法庭的几个同事下乡办案,一路两旁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西瓜地。透过青翠欲滴的瓜秧,看到一个个又大又圆的西瓜躲藏期间。透过疾驶而过的车窗,再也看不到以前西瓜地中的茅草棚,这一切都让我的思绪飘到从前,想起儿时的西瓜棚,回味着那看瓜的乐趣。

    说起看瓜,现在基本已经消失了。随着西瓜成为豫东地区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车行至公路两行,满眼都是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无论走到哪里,口渴了在路边随意摘个西瓜解渴,就像是到群众家中讨碗凉水喝一样,在淳朴的乡亲眼中实在是不算啥,更说不上是偷瓜。可是这在二十多年前的农村,西瓜地就是一家人的盐坛子、油罐子,所种植的一片西瓜地都是有人看护的,那一个个茅草棚就像是一个个哨兵一样守护着西瓜地。

    记忆中,刚刚进行麦收完毕,一场夏雨过后,嫩绿的西瓜苗仿佛疯了一般往上涨。旷野上,一个个戴着草帽的“老瓜匠”拿着瓜铲精心整修着瓜苗,桠枝、打叉、掐头,西瓜苗在他们眼中就像是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尽情地舒展的枝叶。再看一根根碧绿的瓜藤盘根错节,纠缠在一起。一朵朵鹅黄的小花娇艳的开着,不时可以看到一个个毛绒绒的西瓜蛋,调皮的躺在那里,煞是可爱。  

    趁星期天,父亲、母亲就会带着妹妹和我一起到地头搭瓜棚。要知道从这时起到整个西瓜“罢园”(豫东俗语,就是西瓜全部摘完薅瓜秧),瓜农们就在这里生活,精心呵护着西瓜的成长。比较讲究的瓜农对于瓜棚的搭建十分注重,就像盖房子一样,既要美观,又要实用。如果瓜棚搭建不好,遇到阴雨天,棚外大雨,棚内小雨,很难找到干燥的地方。当时搭瓜棚颇有点像现在的孩子垒积木一样,先在瓜地头选择一片平坦的地面,再将一根根笔直的木棍按梯形深埋在土中,搭建时再用铁钉或者麻绳捆绑结实,等整个方格状的瓜棚搭好后,最后将整理好的麦秸一摞一摞整齐的搭在木棚上,用搅拌好的稀泥有次序的进行抹涂,等整个程序结束后,一个漂亮的瓜棚就搭成了。妹妹和我就欢叫着在瓜棚下的沙土上玩耍。外面虽然烈日当头,可是棚下却一片阴凉,十分舒服。

    当时我还在读初中,每年暑假时分对于孩子们来说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到瓜棚“看瓜”了。吃过早饭,背着书包,拎着木质手枪,再掂瓶灌得满满的井凉水,呼朋唤友向西瓜地奔去。不少伙伴的身后往往会欢快的跟着一只只撒欢的小狗,给孩子们的童年增加不少乐趣。由于很多西瓜地都在一起,横向连成一大片,一个个瓜棚也离得很近。于是,我们就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或者在地头寻觅一棵大树,在树荫下“挤黑五”(扑克牌的一种玩法)、挑冰棍、砸楝豆。不管玩什么,都是一样的不亦乐乎。等玩的累了,就会悄悄的溜进自家瓜棚,趴在木床上看着身边的西瓜,期盼着它早日成熟。而小狗则懒洋洋的趴在一旁,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的义务。

    印象最深的是夏夜,像众多看瓜人一样,我和父亲拎着小蒲席来到瓜棚外的田边,躺在寂静的夜空中,抬头看一轮明亮的圆月挂在苍穹,满天的星斗在头顶闪烁。各种不同的昆虫发出阵阵鸣叫声,用力呼吸着混合着野草及瓜秧清香的气息。此刻原野的夜色,格外的美丽而又静谧。耳边不时掠过阵阵凉风,瓜秧“倏倏”作响,十分的惬意。不少叔伯们在劳累一天之后睡不着觉,往往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各自讲述着自己听到的奇闻异事、收成如何。总之东加长李家短,云里来雾里去,可以说是想到哪说到哪。等到那一个个烟袋锅的火星不再闪烁时,就悄悄溜回自家瓜棚,躺在床上,不多久就伴着凉风呼噜呼噜进入梦乡。

    等到西瓜“开园”(瓜熟的意思)的时候,往往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有西瓜可以吃。有经验的老瓜匠们就会轻轻蹲下身子,抱起一个大西瓜,放在耳边,专注地像位大夫聆听孕妇的胎动,喜滋滋地用手轻拍。如果西瓜发出“扑扑”的响声,就预示着西瓜熟了。就“啪”的一巴掌,硕大的西瓜就伴随着扯丝裂帛的响声,犹如荷花开绽,水淋淋鲜红,蜜甜的汁液漱漱而下。在场的人就人手一块,各自捧着“唏溜唏溜”地啃起来。不多久,就吃了个大肚溜圆,饱嗝儿连连,连声说着“这瓜真甜!”

    外出求学已经还多年了,尽管逢年过节回家看望父母,但是再也没有体验过儿时看瓜的乐趣,没有享受到夏夜瓜棚的开心。那久远的记忆宛如一坛浓浓的醇酒,愈久愈香,让我回味无穷。那瓜地、那瓜棚、那夏夜、那童趣,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焦恒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