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这个天才太天真

——在纠结中走向沉沦的韩信

  发布时间:2015-07-22 15:57:51


 他是驰骋疆场的兵家巨子,也是不谙宦海的政治矬子;他是洞悉天下的无双士子,也是不通人情的单纯孩子;他是以德报怨的正人君子,也是卖友求荣的不义小子。曾受胯下之辱,却能坚守抱负;曾也壮志难酬,却总不断追求;曾立盖世奇功,却是不得善终。在追寻王侯将相[1]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在忠诚与背叛的纠结中丢了性命,他短暂而又精彩的生命轨迹留给我们太多经典故事,他大起而又大落的不幸遭遇留给我们太多人生思考,下面就结合《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品读一下这位天才将星——韩信。

一、  穷困潦倒的落魄公子

史料关于韩信的出身背景语焉不详。是否将门之子?是否奇遇名师?有无兵法秘笈?有无红颜知己?……正史关于韩信老爹、老娘、老师、老婆基本信息几乎是只字未提。然唯物主义者不相信这位“兵仙”真是横空出世,笔者试图从支离破碎的史料中用排除法和推理法破解韩信身世之谜。

《史记·淮阴侯列传》开篇记载“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说白了当时韩信就是个无权、无钱、无工作的“三无小伙”。这个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男人衣食堪忧,还喜欢佩带宝剑在街上来回转悠,真是既可人怜又讨人厌。亭长夫人不愿其老是蹭饭,避之,撵其滚蛋;城下漂母不忍其饱受饥寒,怜之,施舍以饭;淮阴屠户不屑其这般耍酷,辱之,让其难堪……

韩信所出生的时代社会身份等级森严,行世袭制(嬴政统一六国后行郡县制)。《管子·小匡》划万民为士、农、工、商四阶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韩信不懂耕种、不会手艺、不事商贾,据此基本可以排除韩信是农民、商贾、手工业家庭出身。受漂母赠饭,不忘以礼答谢,有礼节[2];受胯下之辱,不忘隐忍负重,有大志[3];受饥寒之苦,不忘随身佩剑,有身份[4];受穷困之扰,不忘钻研典籍,有文化[5]。这个遗传基因非常好[6]、文化功底很了得、落魄佩剑不寻常、逆境知礼诚可贵的“四有青年”,典型的落魄公子派头,很有可能有着贵族血统[7]

二、  壮志难酬的执戟郎中

秦二世元年,被逼入绝境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拉开了声势浩大的武装反秦序幕,一时间,华夏大地风起云涌,豪杰并起。大凡天才者,多非池中物,只待风云,岂安苟全性命于乱世。恰逢项梁起兵渡淮,二十出头的韩信便意气风发,杖剑从军,居其麾下,未得知名,后项梁败,又属项羽,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数以策干项羽,可惜,言不听,计不用。一个满脑子计谋,一肚子才华的军事谋略家整天干着站岗放哨的差事,大才难展,壮志难酬,韩信很郁闷。

一个是血统高贵、勇冠天下、称雄诸侯的楚霸王。一个是贫而无行、夸夸其谈、未建寸功的执戟郎。日月之辉岂容萤火之光?以下三条理由注定韩信在项营只能郁郁凄凄、窝窝囊囊:

其一、信条不同。在项羽眼里,克敌制胜首要秘诀是勇,秉承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条。巨鹿之战,凭借破釜沉舟之勇气,以寡击众,大破四十万秦军主力。彭城之战,三万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胜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起兵八岁,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而这一切在韩信眼里这一切不过是匹夫之勇。韩信秉承“兵者,诡道”的信条,将在谋,不在勇。纵观韩信用兵多以奇制胜,破魏以木罂,破赵以赤旗,破齐以沙囊,鲜有血战,用苏东坡那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形容颇为得当。一个勇战派代表,一个谋战派代表,道不同不相与谋。

其二、性格难容。项羽性格率真,直来直去,快意恩仇,是个急性子,手下云集了龙且、季布、钟离昧等一大批勇武过人、能征惯战的将军,而身边文臣谋士多不得善终,如,受离间计被疏远的范增,气死了,反对迁都彭城扔锅里的韩生,烹死了。自古,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项羽喜欢樊哙那样勇猛豪放的汉子,而韩信性格隐忍,外表深沉,多思善谋,是个慢性子,根本不是项羽的爱吃的菜,二人性格迥异,水火难容。

其三、韩信无功。初到项羽麾下,韩信工作经历不足一年,以现在新招录公务员标准,试用期都没过。况且,项梁定陶被章邯所败时,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战死,小卒幸存,项羽会怎么想?就算不是逃兵,也是残兵、败兵。这样一个没资历、没背景、没战功的新兵蛋子还喜欢班门弄斧,经常在上司面前唧唧歪歪发表高见,试图引起领导注意,好脱颖而出,这么天真的想法在一般的领导面前不能凑用实属正常,毕竟自古无功不受禄。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韩信这样的天才在项羽手下注定没有前途。是碌碌无为默默坚守?还是另投贤明自谋新路?关于韩信的抉择,《史记》表述用了四个字“亡楚归汉”,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投奔刘邦去了。

三、  所向披靡的三军统帅

韩信初来汉营还是未得知名,在项羽手下被安排当门卫,来到刘邦帐下又被用来搞接待[8],后坐法当斩,幸得滕公[9]相救,非但大难不死,还因祸得福,被提拔当了治粟都尉,并有机会结识了他一生中的贵人,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有了从治粟都尉直接到三军统帅的火箭式提拔。

凭借对萧何的了解和信任,素慢无礼的刘邦居然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以最高规格仪式将最高军事指挥权交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后来的实践证明,韩信对得起这样隆重的礼遇。拜将礼毕,刘邦约谈韩信,韩信针对天下局势侃侃而谈,披露项羽残暴不仁、弑君背盟、处事不公、尽失民心的诸多弊病;分析刘邦仁爱贤明、约法三章、秋毫不犯、广得民心的称雄资本;勾勒重奖掖、兴义兵、任武勇,出陈仓、定三秦,平诸侯,争天下的宏伟蓝图。“汉中对”[10]解决了刘邦敢不敢与项羽争天下,凭什么争天下,以及如何争天下三大难题,这让刘邦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彻底看清了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真实面目,更看到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胜利曙光,以致直呼相见恨晚。

遇到了人生的伯乐,有了施展抱负的平台,韩信凭借天才的战略谋划和出神入化的指挥才能,四年间,出陈仓,定三秦,涉西河,破代,攻魏,灭赵,降燕,伐齐,亡楚……一路凯歌,所向披靡,无一败绩。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都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背水一战、半渡而击、拔帜易帜、传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这些成语典故足以让后人缅怀韩信的不世之功。

四、  死于非命的开国元勋

“君王薄情,功臣薄命”仿佛是不解的历史魔咒,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大将军,功勋卓著,威名远播。刘氏登基,论功行赏,被封楚王,本是衣锦还乡,无限风光,却又是如何一步步遭猜忌、被排挤,最终落得个殒命长乐,夷灭三族的下场?

出于战略上的考虑[11],老谋深算的刘邦击败项羽不久便袭夺了齐王韩信兵权,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为楚王,这个没有政治头脑的呆子还以为是刘邦“美意”,沉迷于荣归故里的荣耀,陶醉于春风得意之中,全然不知刘氏夫妇会对他出什么阴招、损招和狠招

第一招,伪游云梦。就在韩信做楚王的第二年,就有人书告韩信谋反[12],刘邦召集群臣应对,诸将皆欲发兵,问及陈平时,陈平反问:“陛下的兵有韩信精吗?陛下的将有韩信强吗”?刘邦坦诚曰:“莫及也,然为之奈何”?君臣商定采陈平之计,依天子巡狩惯例,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国西界),待韩信郊迎时就地抓捕。韩信一听说皇帝要来视察工作,莫名其妙的疑惧起来,竟不知所措,自乱阵脚,又想发兵,又觉得自己无过,还听从了手下的馊主意,砍了钟离昧的人头献给向刘邦,刘邦丝毫不领这般殷勤,以被人举报谋反为由,一见面就把韩信绑了,置于后车,打道回府。

第二招,软禁京城。离了封地,没了军权,韩信已然虎落平阳,对大汉帝国的威胁已基本铲除。韩信是否真反,刘邦心知肚明,何况也没有确切证据证明韩信真反,仅凭一纸密信就把开国元勋抓了,不但杀之无名,还会落下滥杀功臣的恶名。刘邦可不傻,索性大赦天下,放了韩信,夺去楚王之位,降为淮阴侯,不过封地是回不去了,留在京城挂职,听候差遣。从此,韩信永远失去了天高皇帝远的逍遥自在,一举一动皆在刘氏掌控之中。

第三招,诱杀宫中。虽然鸟儿已被束缚翅膀,鱼儿已被放进水缸,可刘氏夫妇丝毫没有放松对韩信的提防。已然徒有虚名的淮阴侯在京城消极却不消停,日夜牢骚不断,郁郁寡欢,称病不朝,还与手握重兵的陈臣私交甚好。汉十年,陈反,刘邦御驾亲征,韩信假病不从,欲做内应,诈诏赦诸官徒奴,发以袭吕后、太子,不幸东窗事发。吕后与萧何密谋,由萧何亲入韩府,诈称皇帝已平定叛乱,凯旋回朝,诚邀韩信朝贺,韩信不明真伪,一入宫便被擒拿,斩于长乐宫钟室,灭三族。

五、永不瞑目的九泉怨魂

韩信之死留给后人无限惋惜,也博得后人无限同情。不少人诘责刘邦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吕后阴险狡诈、蛇蝎心肠。然笔者坚信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韩信的盖世才华遇到了刘邦的求将若渴,二人很快步入蜜月期。可韩信的任性脾气和过人才气让刘邦日渐反感和不安,二人关系很快转入了微妙的磨合期,韩信一直在反与不反中徘徊,刘邦一直在杀与不杀中摇摆。那么,是什么让刘邦对韩信且爱且怨?又是什么让吕后最终痛下杀手?请看十过韩信。

一过韩信,请封张耳。原本是常山王的张耳被昔日好友陈馀打败后投奔汉王,被刘邦派去协助韩信并肩作战,二人配合默契,井陉一战,一举击垮赵国,后又一纸檄文迫降燕国,出于镇抚燕赵之考虑,夹杂投石问路之私心,韩信请立张耳为赵王。迫于楚汉前线战事吃紧,刘邦需要盟友,不得已违心许诺,可精明的刘邦已然看透了韩信笼络张耳、裂土封王的小算盘,对韩信已心生芥蒂。

二过韩信,骊生之死。正当韩信厉兵秣马准备一举破齐之际,刘邦手下知名说客骊食其竟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成功说服齐国投靠汉王。韩信在明知齐国已经投降的情况下,全然不顾刘邦的战略部署和骊生的生死安危,悍然出兵,结果不但搅乱了刘邦的局,还导致楚汉第一说客骊食其被烹,刘邦很生气,仇恨的种子埋在了心里。

三过韩信,齐地讨封。经过澭水一战,韩信消灭田广、龙且,平定齐国后,假以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为由,非但不救刘邦被围荥阳之急,反而要拥兵自立,扭扭怩怩要求做假齐王,被敲竹杠刘邦虽震怒却识时务,索性封了韩信个真齐王。韩信表露了心迹,刘邦也动了杀机。

四过韩信,当断不断。楚汉争雄后期,刘汉两家僵持不下,韩信独当一面,成为左右天下的第三支力量。历来迷信武力的项羽也不得不对韩信刮目相看,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使用外交手段,派出说客,希望韩信联楚反汉,韩信念及刘邦推衣解食的知遇之恩,未听。武涉走罢,辩士蒯通费尽口舌分析形势,讲解利弊,又是摆事实,又是讲历史,苦口婆心劝说参分天下,鼎足而居,韩信始终犹豫未决。

五过韩信,得意忘形。刘氏初定天下,论功行赏,韩信被封楚王,荣归故里的韩信春风得意,日子过得滋润潇洒:又是知恩图报,馈漂母以千金;又是以德报怨,拜屠户为中尉;又是巡行县邑,陈兵甲于封土……这不是大张旗鼓的立德、树威吗?已是不赏之功,威名远播了,下一步你韩信还想干什么?太招摇!太高调!

六过韩信,私藏钦犯钟离在楚汉交锋时多次击溃汉军,搞得汉王很狼狈。刘邦怨恨此人,项羽自刎后,下诏天下追捕。走投无路的钟离昧投奔韩信,收留意味着舍忠,缉拿意味着去义,忠义两难(二者择一为下策)。当然,韩信可以既不收留也不缉拿,礼法讲究亲亲相隐不处罚,朋友相纵也不为过啊(中策)。当然,韩信还可以像夏侯婴替季布[13]进谏一样替钟离昧求情(上策)。可惜,韩信选择了下策,私藏钦犯,跟皇帝对着干。

七过韩信,卖友求荣。私藏朝廷钦犯于府上已是下策,更为要命的是韩信又走了一步臭棋。一听说刘邦要巡狩自己的封地,可能是自觉心里有鬼,莫名其妙的心虚起来,居然听从了手下建议,借用钟离昧人头向刘邦献媚,当初既然选择了不忠,如今又出卖故友,选择不义,这一下子,韩信完全成了不忠不义的小人。真下下之策也!

八过韩信,任性桀骜。在项羽阵营不受重用,不辞而别,在刘邦阵营开始不受重用时还是不辞而别,在被降为淮阴侯不受重用时索性称病罢工不朝,让他随驾讨伐叛逆,还是借故不从。如此我行我素,受不得任何委屈,只要不合心意,动不动就撂挑子,这么任性的臣子,试想,哪个君王不想收拾你。

九过韩信,羞与哙伍。一步登天的人往往目中无人,韩信也不例外。自恃功高便矜才自傲,耻与绛、灌等列,羞于樊哙为伍。绛侯周勃和颖阴侯灌婴都是开国元勋,也是后来荡平诸吕的功臣,樊哙更是大汉的功臣、刘邦的心腹、吕后的妹夫,这些人韩信统统不放在眼里。难怪刘邦收到韩信在楚地想谋反的举报信时,诸将异口同声说,“亟发兵,坑竖子耳”。狂夫韩信,性格孤傲,拙于交际,人缘太差!

十过韩信,不识时务。追随项氏诛苛秦,投奔刘氏灭暴楚,韩信功垂青史,彪炳千秋。然天下初定,在历史已经选择郡县制,抛弃世袭分封制的大趋势下,仍患得患失,幻想封王[14],最终,在怨天尤人中自暴自弃,在自暴自弃中迷失自我,在迷失自我时铤而走险,在最不该反的时候,参与谋反。临死还执迷不悟抱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15],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真是死不悔改!

天真韩信[16]!军事天才!人情庸才!政治蠢才!呜呼哀哉!



  [1] .韩信曾被封齐王、楚王、淮阴侯、大将军、左丞相,王、侯、将、相是一个不落。[2] . 礼仪规制多流行于上流社会。

[3] . 草莽英雄多是走投无路或被裹挟才成就人生的辉煌,如刘邦。败落贵族成就大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强,如项羽。

[4] . 当时冶金技术不发达,佩剑是身份的象征,连饭都吃不饱,韩信买不起宝剑,估计此剑应是祖传。

[5] . 从韩信拜将后与刘邦君臣二人的“汉中对”可以推断韩信自幼熟读文献典籍和兵书,当时书籍都是竹帛制成,成本很高,穷苦人家鲜有藏书。

 [6] .《史记》直接或间接表述了韩信容貌:淮阴屠户说韩信是外强中干,中看不中用;韩信在项羽手下当过执戟郎中,相当于现在三军仪仗队成员;初投刘邦时被分配到接待部搞公关礼仪接待,后触犯军法快被砍头时,适见滕公夏侯婴,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7] .在当时,兵书和武器都是严格管制的,有人揣测韩信祖父是韩襄王在楚国做人质的二公子韩虮虱,此人文武兼备,传说,秦统一天下后,南征北讨,韩信亲父被征入伍,是一位将军(应该是不太出名),后战死。

[8].按照以貌取人的惯性思维,我们推测韩信体貌特征应该不是力量型的猛男,而是俊朗型的美男,貌似不适合冲锋陷阵的战斗岗位。

[9]. 此人是刘邦的心腹夏侯婴,曾有恩于刘邦,甚得刘邦信任,后被封为汝阴侯。

[10]. 只有四百年后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与之相媲美。

[11] 一则,齐国原是老牌诸侯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二则,齐赵毗邻,韩信与赵国关系非同寻常;三则,楚国(地域面积远不如秦灭楚国时的面积)东临大海,其余三面均在刘邦的战略包围之中。

[12] 根据《资治通鉴·汉纪》记载,接到密信后,刘邦反应很淡定。当陈平问及刘邦:“韩信知道他被人举报谋反吗”?刘邦回答很确定:“不知”。这么敏感重大的事情,刘邦反应这么平静实属反常。“反应淡定”、“回答确定”也实在耐人寻味,笔者怀疑这一切都是刘邦的安排,举报者可能是刘邦的线人,刘邦明白韩信是被人诬告的。

[13] 同样是项羽手下五虎上将之一的季布和钟离昧情况雷同,经夏侯婴进谏,刘邦不但赦免了季布,还委以重任,可见刘邦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以韩信的地位和威望,如果向刘邦讲明利弊得失,刘邦应该给面子。

[14] 汉初刘邦迫于形势分封的七个异姓王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15] 韩信不是后悔没有反,而是后悔没有早点反。他跟项羽一样缺心眼,鸿门宴项羽失口把通风报信的曹无伤卖了,韩信临死失口把蒯通卖了,而蒯通无愧为辩士,凭借自身镇定和机智免遭刘邦杀害。

[16] 《史记》记载韩信一直自以为有功于汉室,刘邦不会杀他。明代钟山居士甄伟小说《西汉演义》讲述刘邦曾许诺有三不杀韩信:“一曰,天不杀韩信;二曰,君不杀韩信,三曰,铁不杀韩信”(属后人杜撰)。韩信太天真,他没揣测刘邦的想法,你韩信现在不反不等于将来不反;你本人不反不等于你后人不反,反正留着就是隐患。

责任编辑:焦恒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