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追风筝的人

——浅析邹碧华精神的时代内涵

  发布时间:2015-05-13 08:40:35


    【摘要】“碧血忠魂潜心法治鞠躬尽瘁,华星秋月璀璨人生风华长存”,这是邹碧华追悼会上的挽联,无疑是邹碧华26年法律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邹碧华用他对知识的无限求索精神、对责任的无畏担当精神、对心灵无比纯净的追求精神像国画的油墨一样从最中心处一层一层地向外晕染出去,感染了无数从事法律职业的学者、法官、律师,也感动了诸多对法治中国的建设充满了美好期待的普通大众。邹碧华在用自己的生命追逐着象征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留下的一串串脚印值得我们用心传承,使这位“燃灯者”的理想永不磨灭。

    2014年12月10日,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得日子,却因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的逝世变得独特起来。这一天,邹碧华的生命永远戛然而止;这一天,众多的学者、法官、律师等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身份携手相伴,这一天,正在上海如火如荼推进的司法改革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天堂里的邹碧华应该倍感欣慰,因为他的付出终得回应,一切都朝着他期待的方向发展。

    邹碧华曾对他的学生说,他希望的墓志铭是“因为我的存在,社会更加美好”,邹碧华也曾说过,“每天都有进步的目标,积小胜为大胜。我们的每一点努力,都会给我们周围的人带来福利。”历史是如此的相似,邹碧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段经典语录的精神内涵,实现着千百年来国人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人生目标。

    “碧血忠魂潜心法治鞠躬尽瘁,华星秋月璀璨人生风华长存”,这是邹碧华追悼会上的挽联,无疑是邹碧华26年法律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邹碧华用他对知识的无限求索精神、对责任的无畏担当精神、对心灵无比纯净的追求精神像国画的油墨一样从最中心处一层一层地向外晕染出去,感染了无数从事法律职业的学者、法官、律师,也感动了诸多对法治中国的建设充满了美好期待的普通大众。如此这般,“邹碧华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曾风靡全球,书中讲述了阿米尔和哈桑两兄弟不懈追逐象征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的故事。作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孜孜不倦的司法改革布道者,邹碧华在用自己的生命追逐着象征着公平、正义的风筝,留下的一串串脚印值得我们用心传承,使这位“燃灯者”的理想永不磨灭。

    对知识的无限求索精神

    26年的法律职业生涯并没有使邹碧华染上浓重的领导色彩,反而促使他成为一名温文尔雅的学者型法官。无论是在家中、,在办公室里还是在出差的路上,书籍成为他最好的伙伴;无论是专业法律著作,还是心理学、管理学、文学等领域,他均有涉猎。邹碧华曾对在法律一线工作的法官们说,“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儿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

    “五加二”、“白加黑”的疯狂模式,使邹碧华在短短的1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书记员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华丽蜕变。繁忙的工作依旧没有锉削他对知识无限求索的精神,2011年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深厚的专业素养与知识积淀使邹碧华背后的光环更加耀眼,他深谋远虑、见解独到,提出建设“法律职业共同体”,推出律师诉讼服务平台,成为法官与律师这两大特殊职业群体之间的润滑剂,为公平、正义的实现夯实了队伍基础,这位“庭前独角兽”是一名真正的用生命捍卫法律尊严的勇士。

    邹碧华坚强的毅力于对知识无限求索的精神令人感叹,可在当前的法官队伍当中,却存在这样个别的人,他们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陶醉沉溺于虚幻的法律素养的想象中,当面临新的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被现实无情的嘲笑,这一次一次的警钟值得警醒。其实,这样的人一直徘徊在法的门外,学海无涯,知是行之始,唯有像邹碧华一样,不断求知,上下求索,方能达致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

    对责任的无畏担当精神

    自上海被确定为首个司法改革试点以来,上海即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之上,多少目光汇集,多少利益交错,使上海的司法改革如履薄冰,任何微小的变革即有可能触发公众敏感的神经,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

    在司法改革的攻坚期,邹碧华临危受命,成为上海这块试验田的首耕者。面临可能遭受的非议,面临前方牢固的利益壁垒,邹碧华毅然决然,没有丝毫的退缩。无数次的走访调研,让他的脚上沾满泥土;无数次的会议研讨,令他身心俱疲。可即便如此,邹碧华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却说,“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修行”喆简单朴素的两个字,防止邹碧华对改革道路准确的预判,方知其推进司法改革的勇气与决心。改革的道路必然险阻,但邹碧华已经准备好了风雨兼程。在他的主持与推动下,上海的司法改革稳步推进,其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也逐步在全国复制、推广。

    邹碧华遗憾地倒在了司法改革的征程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邹碧华用自己宽厚的肩膀撑起了司法改革的脊梁,他将自己的生命耗尽,用自己最后的一丝光亮照亮了改革前行的方向。邹碧华那句“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对下,该担当时必担当”依旧萦绕在奋斗在司法改革一线的战士们的心中,这位七尺男儿用自己的铮铮铁骨厚重了“担当”二字的份量。正是在邹碧华这样对责任的无畏担当精神的感召下,我们看到了未来司法改革的希望。

    法院从来就不是一个平静的地方,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在这里汇集,任何一个微小的矛盾都有可能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导火索,因每一个案件均牵涉当事人的重大利益。自法官终身责任制推行以来,处理这样的矛盾纠纷,不仅需要法官具有专业的法律素养,更重要的是对责任的无畏担当精神。面对每一起案件,不逃避、不放弃,直面问题的核心,抽丝剥茧,有理有据地做出一份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判决,才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应该具有的担当。

    对纯粹的无比追求精神

    洁白的衬衣、笔挺的西裤、一尘不染的皮鞋,邹碧华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这样一副打扮,无需任何刻意的额外装饰。简单、干净、潇洒的形象一如邹碧华一直以来所展现在公众面前的行事风格,果断、干脆、从不拖泥带水。这样的穿衣风格、这样的行事做派,正是邹碧华纯粹、静美的内心的朴实映射。

    在对知识的无限求索时,邹碧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渴求从书中探索到理想的模型;在对责任的无畏担当时,邹碧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期待用自己的严谨公正实现司法的完美转型;在追求心灵的无比纯净时,邹碧华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始终坚信正是因为世界的不完美,你我的存在才有了意义。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邹碧华谦虚谨慎、埋头苦干,将短暂的生命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司法事业,正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俞秋玮说的那样,他就是一个心底纯净的人,一个心底纯净的人是百毒不侵的。

    叶芝的《当你老了》是邹碧华最喜欢的诗作,诗中的气定神闲、惬意淡然或许是邹碧华想象中最美好的生活状态。邹碧华写道,“我们正在流逝,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速度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流逝。这听上去挺令人伤感的。但我们不必悲观,因为叔本华还说过,我们流逝了生命,却收获了人生的体验,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体验。”从最初阴差阳错地选择法律专业到成为一名具有人文关怀的法官,邹碧华一路经历了无数的考验,欣赏了无尽的美景,正是他一直秉持对心灵纯净的无比追求,才能使他在体验了抉择之后如此的出类拔萃,受到来自普通百姓、执业律师、资深法官的深切缅怀。

    法官当如邹碧华。这个世界很大,但同时也充满着很多诱惑。唯有坚守原则、把握底线、经得起诱惑,才能使自己的心在喧哗的世界中沉静下来,潜心于修行,力争使每位当事人在司法案件中均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做一名内心纯粹、具有人文关怀的法律职业者。

    躬身反思,为什么邹碧华一名普通法官的逝世能够引起如此高程度的社会关切?源于其对知识的无限求索、对责任的无畏担当、对内心纯净的无比追求,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又为什么如此诸多的优秀品质能够汇集于邹碧华一身?无疑源于其对法治的无限敬仰与热爱。邹碧华言,“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邹碧华一生精彩绝伦,却安静地谢了幕,即便如此,刹那芳华,即是永恒。邹碧华不是孤独的,因为在他的身后站着无数的继承者们,站着无数的追逐象征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的法律人,邹碧华的精神激励与鞭策着我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 郑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