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看大戏

  发布时间:2015-04-09 16:11:46


    前天,跟着法庭的同事下乡,竟然发现在离法庭不远处的一个新建小区边打起来戏台子,不时传来阵阵悦耳的戏曲声和锣鼓声。耐不住好奇心,我循音而去,但见戏台上边咿咿呀呀,正演唱大型古装戏《汉宫遗恨》。台下边围满了看戏的群众,大多为中老年人,也有不少看热闹的孩子。顿时勾起我的一颗童心,想起我儿时在乡村看大戏的情景。

    当时的农村,娱乐条件很是贫乏,能看场大戏对于好多人来时都是一种奢望。要想看戏可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村庄、家族或者条件好的富裕户遇到喜庆事专门请来戏班为乡邻们唱上两场大戏,也好让大家和自己一同分享喜悦。一个村庄唱戏,十里八村过节,这句话对于喜欢看大戏的老百姓来说一点也不过分。在当时如果哪个村庄唱大戏,该村的群众在十里八村老少爷们面前说话时都是一脸自豪,连说话的嗓门都高上许多。每到这时,他们就开始四处串亲戚,邀请亲友到自己村中看戏,那个自豪啊!简直无法形容。

    至今还清晰记得,在我七岁那年,附近东丁花村唱大戏,因为这村是我奶奶的娘家,几个老表就拉着架子车来请我奶奶去看大戏,我也兴奋的跟着凑热闹。等我们赶到时,时候还早,可是在高高戏台下已经围了不少人。搬板凳的,拉架子车的,抬张木床的,还有的图省事,从附近捡来两块半截砖头摞在一起,再抓把麦秸放在上边,屁股一坐,从裤腰带上摘下旱烟袋,“刺啦!”一声点着火,使劲吸上一口,就美滋滋的等候着大戏的开演。

    随着“咚咚咚!哐哐哐!”一阵锣鼓声响,这场大戏就算是拉开序幕了。看看戏台前面,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围满了看戏的群众,就连远处的树上都爬满了人,刚才还熙熙攘攘的人群顿时变得一片静寂。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走动,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前面高高的戏台。上面出来几个穿着古装的演员,或小姐,或公子,还有老生和武将。当时乡间剧团大都不演现代戏,多演传统历史连台戏。如《包公案》《杨家将》《李天保吊孝》《秦雪梅》《风雪配》等,武打的戏也很少。唱的多是忠良与奸臣,才子配佳人,主人公都是呼家将、杨家将、薛家将、黑脸老包等。小孩子看不懂,觉得十分好玩。时间长了,也看出一点门道:头戴长长雉羽翎的是将军,鼻洼里有白的是小丑,红脸的是清官,白脸的是奸臣,蟒袍的是大臣,龙袍的是皇帝,凤冠霞帔的是娘娘。大人们看戏往往注重的是故事情节,而我们小孩子喜欢看的是武生打斗的热闹场面,只有这时我们才会耐心看下去。随着锣鼓点的急剧敲响,舞台上背插护背旗、头戴雉鸡翎,手拿一杆长枪的演员开始在上边翻跟头、拧麻花。和其对打的演员也是四处旋转,挥舞手中的大刀,一时之间只看到寒光闪闪,两个人混战一起,直打的是棋逢对手,分不出个胜败输赢。看看看台下的大人,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瞪直了眼睛,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连农家老汉手中的旱烟袋啥时间熄火都不知道。小孩子也停止了奔跑,好奇的看着戏台上的打斗。直到最后锣鼓骤停,好汉将奸臣一枪刺到地上,围观群众顿时爆发出阵阵叫好声。这场大戏也就要画上一个句号,整场演出谢幕。在演员登台告别时,不少群众还舍不得走,非要再看上一会。好奇的孩子则会调皮的跑到后台,偷看演员怎么化妆和卸妆。

    喜欢看大戏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有好东西吃,每次跟着爷爷和奶奶看大戏,他们都会给我买上一块面包,或者买上一把瓜子,就这令我美上一阵子。当时一块面包才一毛钱,里面也没有奶油和水果,可是味道比现在的要好上多少倍。面包拿在手里舍不得吃,一小块一小块含在口里,美上好几天。

    随着电视机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家都装上有线电视,买了影碟机,甚至装了互联网。戏曲这一古老的娱乐方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种原滋原味的乡村戏曲也很少能够看到。每每想起,心中都会涌起对儿时看大戏的向往和怀念,什么时候才能再在农村看上一场大戏,痛痛快快的过上一次戏瘾?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