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弓法庭,只要提起他,没有一个人不竖起大拇指;就算是再令人头疼的案件,只要经他的“手”,总能化干戈为玉帛;就算是再难缠的当事人,只要经他的“口”,也总能化戾气为祥和。
他,就是张弓法庭庭长张亮。“70后”的他温文尔雅,却是出了名的“调解能手”;他,1995年进入宁陵县法院工作,20年来,一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业绩。
自从事审判工作以来,他共审结各类案件共1000余件,无超审限、无错案、无上访。他曾被河南省高院记“个人二等功”一次、商丘中院记“个人三等功”两次、先后被评为“全省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商丘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商丘市十佳政法干警”、“商丘市第四届优秀青年卫士”、“市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全市社会矛盾化解先进个人”、“全市法院模范法官”、“全市法院优秀审判员”、 “县第五届优秀青年”、“县劳动模范”、“县优秀共产党员”、“县平安建设先进工作者”、“县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县先进政法工作者”等。
他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用真情和汗水化解纠纷,用行动树立了共产党员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心系群众促和谐
张亮到张弓法庭工作以来,带领全庭干庭以重调解、促和谐为工作主线,以公正、廉洁、为民为工作标准,以人民满意为工作目标,在保证案件质量和效率前提下,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办案新模式,践行司法为民、便民、利民,努力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维护社会和谐。
去年5月份,张亮审理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原告刘某,诉被告牛玉利、牛显民、郭礼然。刘某在牛玉利组织的建筑队给牛显民家建房过程中,因楼板断裂致刘某摔伤,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刘某将牛玉利、牛显民、郭礼然(楼板供应商)起诉到法院,法庭在审理中,原告刘某死亡,家人将其尸体抬到牛玉利家里,而牛玉利家在该村人口较多,见尸体抬到牛玉利家,他们感到奇耻大辱,马上集结40多人要强行将尸体扔到村外大路上去,事态眼看要变性升级,该庭长张亮得到消息后,马上带领庭里同志20分钟就赶到现场,在途中就已通知该镇司法所长也马上赶到现场并向主管院长进行了汇报,经与司法所长、该村人民调解员、村干部联合、持续对该案调解18个小时,终使得四方当事人都满意,又一起复杂而纠结的案件圆满“落幕”。
当天夜里两点多,张亮庭长终于松了一口气,整理完卷宗,轻轻关上办公室的灯,向宿舍走去。像这样,为了调解,奔波于各方当事人之间,加班到深夜,对于张弓法庭的法官们来说,是常有的事。“身体虽疲惫,但心里很安稳。法庭,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地方。从事这么多年的人民法庭工作,我觉得调解很重要,所以,张弓法庭一直都很注重调解,调解好了,矛盾就少了,矛盾少了,社会就和谐了。虽说调解很麻烦,很辛苦,但是社会效果很好,所以,我们的法官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说起司法调解的经验之道,张亮庭长平静地说。
司法柔情暖人心
“谢谢你们,常言道,人以和为贵,对簿公堂难免伤和气,僵持了这么多年,真是不应该,多亏了张弓法庭张亮法官的耐心调解,才使得原本是一家人的我们握手言和。”去年6月29日,一起纷争吵闹了十几年的道路通行相邻纠纷案件,在张亮的用心调解下,当事人双方终于冰释前嫌,和好如初,十几年的恩怨终被化解。
原来,原告牛某与被告牛某某本是同族近亲属,20年前,在各自的自留地上建房屋成为东西相邻的邻居,共同留有五尺的东西出路,当时被告家垒有院墙,而原告家没有院墙,原告为了不让自家喂的猪羊跑到被告家影响被告正常生活,就在东西出路上用砖垒住,原告往东出行,被告随即改门朝西往西出行。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的道路纷纷进行扩修硬化,以便车辆通行。原、被告所在的村子也对本村的街道进行了硬化。在被告的院墙西边修了一条南北水泥路。原告便想打通往西通行的出路,被告以原告自己堵住为由不让原告往西通行。经村、乡多次调解均不能化解纠纷,最终原告诉讼到法院。
张弓法庭受理此案后,张亮通过走访乡、村干部,详细了解案情后,认为此案宜调不宜判,应以调解结案较好。通过庭里几个法官协商制定了调解方案。张亮连续八次到当事人家中进行调解,那时正值酷暑,天气异常闷热,气温高达36℃。张亮和华堡乡司法所长、牛刘村治调主任一行人冒着酷暑再次赶到当事人牛某某家中,对该案进行调解。通过分析总结以往调解的经验教训,他采用了背靠背的调解方法,分头给双方当事人讲法律、法规,讲政策,虽然双方已不再争吵,但调解工作没有进展。这时已邻近中午12点,双方当事人看法官还没有走的意思,而且上衣已被汗水湿透,还不厌其烦地继续做双方思想工作,他们被法官的工作精神所感动,思想开始有所松动,他观察到双方当事人的情绪变化后,感到调解有了希望。于是他针对相邻关系纠纷案件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案件当事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性,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等观念,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通过近5个小时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化干戈为玉帛。一场闹了十几年的纠纷,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