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他是一位纵横驰骋、威震天下的常胜将军;庙堂上,他是一位锐意改革、善于治国的变法先驱;学术上,他是一位通晓百家、著书立说的兵家泰斗。他痴迷功名,戕害乡邻、母丧不归、杀妻求将、频繁易主,一生背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千古骂名,最终乱箭穿心、死于非命。他就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改革家、法家和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下面我们就结合《史记》、《吴子》、《战国策》、《武备志》、《东周列国志》等相关文献的记载品读一下这位奇才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多彩一生。
一、胸怀大志的问题少年
据《史记》记载:“吴起者,卫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假定上述记载客观真实,它至少给我们透露了以下关于少年吴起家境、性格、志向三方面的信息。
其一,家境富而不贵,吴起先人应该经商,而且可能是商人世家,史书的记载是“家累千金”,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千金”,这里“千金”不是指具体财产数额,而是代指财富很多的意思;这么多的财富如何得来?另一个关键词“累”告诉我们不是买彩票中了一千万,而是通过一点点累积攒下来的。吴起是富二代,但不是官二代,如果其父是体制内的人,吴起可以继承官爵,自然不存在游仕不遂之说。在凭出身、重门第的东周时期,世卿世禄仍是官僚生态系统新陈代谢主流,散尽千金,游仕不遂实属正常。
其二,性格坚忍冲动,吴起是典型的胆汁质类型性格。正值一腔热血,满怀希望,散尽家财,撞破头皮也没混入仕途而落魄沮丧的时候,遇乡党嘲讽讥笑便气急败坏,杀谤己者三十余众[1],简直是头冲动的魔鬼,骇人听闻。犯事后,与母诀别时,这孩子为竟然咬着自己的胳膊发下狠誓,他还是个少年,为了目标理想竟如此坚忍执着,甚至达到了自虐的境界。
其三,志向高大宏远,家境殷实的吴起本来可以凭借父辈家业过上安逸平淡的生活,可他不是一安分守己的孩子,他不甘心没有社会地位的现实境遇,一门心思想通过仕途成就大名,可是当时的社会,士、农、工、商等级森严,官僚体系相对封闭,社会身份父死子继,平民百姓想混入仕途谈何容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纵然吴起耗尽千金依然四处碰壁,祖国伤透了他的心。犯事后,倔强刚烈的吴起与母诀别,发下狠誓:“不为卿相,誓不还乡”,逃命了还惦记着自己的官拜卿相的志向。
少年的吴起,在家长眼里,他是个离经叛道的逆子;在乡党眼里,他是个挥霍败家的傻子;在世人眼里,他是个杀人如麻的疯子;只有吴起本人始终坚定自己是个存大志、干大事的苗子。应该说,高远的志向和坚忍的性格为他以后刻苦努力、成就伟业提供了不竭动力,然而,痴迷功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残暴品行也为他以后屡遭排挤、不得善终埋下了伏笔。
二、勤奋聪颖的任性学生
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应该加强学习。逃亡在外的吴起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正当诸子学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摆在他面前两个问题:第一,学什么?选择专业很关键;第二,跟谁学?选择导师很重要。吴起发现当时的齐鲁大地儒学备受推崇,是显学,儒家大师曾子[2]声名显赫,是大贤,于是吴起就拜曾子为师。逮着来之不易的机会,吴起倍感珍惜,他悟性极高,又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了曾子的得意门生。恰逢齐国大夫田居到鲁国出差,得知吴起机敏好学,二人交谈,非常投机,历史又给了吴起一次婚姻改变命运的机会,识才不识人的田居发现吴起是个优秀青年,顶级的潜力股,一激动竟将女儿许配给了吴起。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从流浪汉,到高材生,又一跃成为了齐国宗室女婿,人生华丽转型。
拜孔门圣贤为师,娶宗室闺秀为妻,可谓少年得志,前途无量,然而正当吴起春风得意朝着人生目标大步迈进时,意外出现了,曾子得知吴起的老母还健在就找他谈话:“汝游学六载不归,为人子心安乎”?吴起回答:“吾尝别母盟誓,不为卿相,死不返乡”。任性的学生不但没有丝毫惭愧,竟敢跟老师顶嘴,还振振有词,自此,视孝道为做人之根本的曾子开始鄙视这位昔日的高徒。不久,卫国又传来噩耗,母亲病故,吴起哀嚎三声,旋即收泪,诵读如故,这一次老师彻底生气了,后果很严重,竖子与母盟誓,游学数载,母丧不奔,置人伦纲常与不顾,枉披人皮,遂将吴起逐出师门,永不相见。
当你的能力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是,你应该静下心来修炼。一个求名心切的人骨子里本就排斥儒家修身齐家、克己复礼的繁文缛节,在功利主义者眼里,成功才是王道,故而,遭此挫折,吴起并没有气馁,很快就调整了适合自己性格和志向的专业,他选择了学习兵法。跟谁学习?如何学习?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可能是遇到了世外高人点拨,也可能是得到了《太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孙子兵法》或其他绝世兵家宝典真传,闭关苦修三年,凭借聪颖的天资和惊人的毅力终于练就了一身本领。
三、牛刀小试的军事奇才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绝大多是人才实现自身理想的最佳途径。从人才到人物的转变需要平台,吴起学成之后选择的第一个平台是鲁国,经鲁相国公仪休举荐被任命为鲁国大夫,吴起终于步入仕途,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是一个无资深阅历、无政治根基、无丰功伟绩的“三无”小伙如何在鲁国政坛崭露头角?
吴起运气不错,齐国给了一个让他初露锋芒的机会。公元前412年,齐相田和谋篡其国,齐鲁世代联姻,恐遭鲁讨伐,做贼心虚的田和干脆先发制人,出兵攻鲁。齐强鲁弱,大兵压境,危在旦夕,公仪休了解吴起的军事才华,向鲁穆公举荐,因吴起妻子是齐国宗室,鲁穆公有所疑虑。一门心思想位列卿相、食禄万钟、功垂竹帛、名留青史的吴起得知结发妻子竟是自己建功立业路上的绊脚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拎起快刀就扮演了无毒不丈夫的狠角。杀妻求将,以表心迹,鲁君也被吴起的狠辣惊呆了,只是迫于解燃眉之急不得已任命吴起为抗齐主帅。
吴起的开山之战并不好打:论国力,敌强我弱;论兵力,敌众我寡;论士气,敌盛我衰。理论上,鲁国毫无胜算,再说齐鲁争锋,历史上除了曹刿指挥鲁军打败过一次齐军,鲁国从来就没占过什么便宜。可是,一流军事家总有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那么吴起是如何迅速赢得这场几乎没有胜算的战争的呢?
其一,以同甘共苦争得将士认同。吴起初入军营,便和士卒打成一片,身为统帅卧不设席,行不乘骑,官兵平级,同食同衣,凭借亲和的人格魅力,很快三军将士都成了吴起的生死兄弟。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鲁军将士个个摩拳擦掌,愿为死战,全军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了一股绳,抱成了一个团,随时随地可以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其二,以示弱示怯骗得敌军骄纵。骄兵必败,当然,齐军有足够的骄傲资本:首先,齐主田和御驾亲征,大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士气高涨;其次,在齐军眼中吴起乃一介儒生,无名小辈,贪色之徒,不足为虑;再次,齐强鲁弱,齐众鲁寡,两国争锋鲜有败北;此外,最为关键的是两军对峙,吴起避而不战,隐其精锐,以老弱病残示齐,骄其志,懈其备,自以为胜券在握、做梦凯旋的田和深陷危局却浑然不知。
其三,以诈和谈判取得备战时机。良将不打无备之仗,吴起初来乍到,需全面了解敌我双方事态,尤其是需要做好鲁军思想动员、兵力部署、守战工事、战略战术等一系列战前准备工作。为赢得充足时间,吴起避而不战,毕恭毕敬与齐使讲和,理由很充分:一是不敢打,我吴起本一介儒生,不善刀兵之事,只是鲁国的大臣明白谁当统帅都是败,鲁人恐惧畏战,鲁君无将可派,我被派往前线也很无奈,齐强鲁弱,胜败已定;二是不愿打,我吴起本田氏宗室贤婿,和齐国有姻亲关系,外面说我杀妻求将纯属谣传,我乃孔门子弟,深受圣贤教诲,讨厌杀戮,怎会干出违背天理人伦之勾当,我拜将时恰逢妻子病故,纯属巧合,一场误会;三是不能打,齐鲁历来是友好邻邦,齐康公沉迷酒色、荒淫无道,田氏取代昏君乃上承天意,下应民心,鲁国愿和田氏继续绵延百年之友好,若不罢兵,损国力、伤和气。
其四,以出其不意赢得一战克敌。战争的直接目标是克敌制胜,兵者,诡道,不厌其诈。当齐军上下被成功蒙蔽而沉浸于美梦时,战争形势已发生根本逆转,鲁军有了充足时间做充分动员、充分谋划和充分战备,趁齐军松弛懈怠之机,集精锐,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猛烈攻击,齐军如梦初醒,兵不及甲,马不及驾,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落荒而逃,鲁军大胜,吴起初试牛刀便一战成名。
得此奇才,鲁君喜之,鲁臣妒之,鲁邻惧之,不谙世故的吴起对此却浑然不知。不久,被吴起打落花流水的齐国缓过神来,施离间计,遣密使献美色珍宝于吴起,一时流言四起,鲁臣细数吴起败家业、屠乡邻、弃孤母、惹恩师、杀发妻等斑斑劣迹,且鲁撮儿小国,无力称霸,留此煞星恐遭诸侯图谋。鲁君信谗,欲究其罪,吴起闻风,弃鲁奔魏,开始了他功名路上的漫漫之旅。
四、功成名就的一代将星
雄才大略的魏文侯广揽英杰,任李悝为相,率先变法图强,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魏国有了雄霸中原的综合国力。经翟璜、李克(李悝)举荐,求功心切的吴起得见于求贤若渴的魏文侯,最渴望的人碰到了最需要的人,最辉煌历史篇章就此在魏国谱写。
吴起侍魏二十余载,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创建并率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魏国武卒[3]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与诸侯大战七十六,胜六十四,其余均解,无一败绩,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威震诸侯,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雄霸天下,吴起也因赫赫战功显名于诸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朵奇葩。
能将三军、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慑诸侯的吴起自恃文武相济,本以为能在魏武侯继位后顺理成章实现人生终极梦想,荣登相位,可是幼稚率直的他不懂政治的险恶,不谙权术的真谛,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功高震主再加位高权重的下场他未曾虑及。
娶了公主的公叔痤攀登相位,没太大本事的人往往缺乏自信,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妒贤,功高望重的吴起自然成了魏相公叔痤的头号政敌,必除之而后快,家奴献计利用吴起节廉而自喜名的性格巧妙布局,让魏武侯对吴起的忠诚产生了质疑,吴起又一次被小人成功排挤出局,不得不依依不舍离开他倾注了半生心血来建功立业的土地。
五、赴汤蹈火的变法良相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饱经风霜的吴起已近暮年[4],来到楚国,终于遇到了他一生中真正懂他的知音楚悼王,欣赏之,信任之,并很快就被任用为相,人生夙愿如愿以偿。
士为知己者死,虽赴汤蹈火在也所不辞。
吴起深知楚国弊政,针对大臣权重、王权旁落、官僚臃肿、人浮于事、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的症结,对内铁腕变法:废世卿,集王权,罢无能,废无用,明法令,整吏治,塞私请,易楚俗,破游说,奖耕战。对外开疆拓土:平百越,并陈蔡,却三晋,征西秦,无往不胜,楚国迅速从一个没落衰败的国家变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国家。
正当楚国变法顺利进行,国势日盛的时候,楚悼王溘然长逝。异国他乡、根基尚浅、树敌过多、积怨过甚,突然失去靠山意味着大难临头已为时不远。已近花甲之年,少时梦想实现,一生流离辗转,得遇知音无憾。缅怀白发苍苍的母亲,追忆美丽贤惠的妻子,冥思谆谆教诲的恩师,遥想血染沙场的将士,放眼提携自己的楚王……这一次,他没有再选择离开,伏在悼王尸体上被楚国权贵乱箭射杀,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就此夭折。
吴起,天降英才,善领兵、能理政,文武兼备、将相全才,助鲁则鲁胜,侍魏则魏强,辅楚则楚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辉煌战绩;舍身忘己,锐意改革的变法尝试;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兵家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丰厚遗产。军事上的功绩、政治上的革新、理论上的造诣足以让他彪炳千秋。然而,在立德、立功、立言三重标准的审视下,吴起并非完人。热衷功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只能被当权者当做鹰犬驱使,鸟尽则弓藏,兔死则狗烹是他们最终的结局。
[1] .其真实性可疑:首先,一个少年手里既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不董如来神掌这般盖世神功,如何短时间内杀死三十余众而毫发无损;其次,司马迁对少年吴起的记载是引用鲁国贵族向鲁君诋毁吴起时的原话,既然是诋毁就难免无中生有或添油加醋;此外,司马迁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刻薄寡恩的法家和诡道嗜杀的兵家没有太多好感,况且吴起还曾被儒家逐出师门。
[2] .学界有争议,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此处曾子就是是孔庙四圣之一的曾参,可曾参去世时,吴起还是个五六岁的孩子;也有人认为此处的曾子是曾参的次子曾申,笔者认同《经典释文叙录》的观点,曾子就是曾参之子。
[3].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背负矢50,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诸侯闻之色变。
[4] .战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很短,此时吴起已经五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