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又到二月二

  发布时间:2015-03-10 14:59:40


    腊八、祭灶、除夕、春节、元宵,随着一个个延续多年的传统节日的悄悄远去,或许二月二这天也将为整个热闹一个多月的喜庆最终划上一个句号。又到二月二,看着母亲在屋内忙忙碌碌着忙着炸糖糕、备黄豆、筛草灰,聆听着远处村庄时远时近传来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呼吸着那天空中弥漫开来的鞭炮炸响后的浓浓火药味。让我想起最多的还是那农家人的二月二,想起那儿时的二月二,想起奶奶那炒的蹦香的料豆和爷爷精心打起的“麦囤”。

    农家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使耕牛”。在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从这一天起,沉睡了整整一个冬季的蛰龙开始睁开眼睛,苏醒过来,也预示着新的一个春天的到来。你再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和煦的春风吹的农家人心头暖暖的。再看四野,柳枝抽芽,桃花开放,麦苗返青,村旁那条小河里早已冰消雪融,流淌起“哗啦啦”的水声。远处的天空也不时传来阵阵滚滚惊雷,俄而淅淅沥沥的小雨珠飘洒下来,到处都是一片醉人的绿,无不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也只有这天,才正式向歇息许久的农家人宣告新的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又是一个勤劳的春天。  

    至今,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个是爷爷在这天要打“麦囤”,再一个就是奶奶在这天要给炸糖糕、炒料豆。

    其实,还没有到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就把地锅灶里燃烧已尽的草木灰掏了出来,用筛子筛好,提前做好“打囤”的准备工作。等到了二月二这天,一大早爷爷就悄悄的将整个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将早已准备好的草灰用簸箕装起来,左手托住簸箕,右手操纵簸箕,围着院内“哒!哒!哒!”地敲打着。不大会儿,就把簸箕里的草灰撒成一个个直径约2-3米的大“圆圈”儿,圆圈在农家人眼中就意味着是一个个“麦囤”。等打完“麦囤”,爷爷就会虔诚的在每一个“麦囤”的正中间搁上一把粮食,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五谷杂粮。放上粮食后,再轻轻将瓦片倒扣上边,嘴里还念念有词:“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祈求着让龙王爷保佑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得庄稼得到丰收,能有一个好的年景。等我和妹妹们起床后,映入眼帘的就是院落内那一个又一个的大“麦囤”,那平时极不起眼的浅浅的草木灰在我的眼中顿时散发出无比诱人的色彩,让人久久难以忘记。我的眼中总会浮现出那田野中的丰收景象:那金黄色的麦穗,那咧开嘴的包谷,那肥硕饱满的高粱,那笑弯了腰的大豆,还有那如雪似玉的棉花……想着想着,都忍不住让人笑出声来。农家人啊!追求的目标其实最简单,家里能有几囤粮食,能有衣穿,能有饭吃,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或许就是祖祖辈辈千百年来最朴实的愿望!    

    打完“麦囤”,在我们那儿还有炸糖糕、炒料豆的习俗。对于孩子们来说,糖糕的诱惑远远比不上料豆。为了这一天,让多少孩子掰着指头在数日子。每到这时,无论家中条件再差的农家,也会在这天或多或少炒上一些料豆,以免得自己孩子在大街上瞪着眼睛眼巴巴的看别人家孩子香甜的吃豆而干咽唾沫。要知道二月二这天,不仅属于庄稼人,也是属于孩子们的。

    那时候奶奶还在世,她头天就拿出那不知道挑拣了多少遍的一瓢黄豆,还要瞪着那双老花眼一次次的用干枯的双手扒拉着,最后一次看看里面还有没有坷垃和砂子。放进盛满清水的盆中浸泡上一天一夜,再捞出来晾干。用柴草烧开地锅,将准备好的沙土放在锅里炒热,然后将黄豆轻轻放进去,再用锅铲不停的来回翻炒着。不多时,再看小村庄,袅袅升起的炊烟顿时缭绕了一个个农家小院,那炒料豆的香气也弥漫了整个村庄。再看奶奶炒好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那一个个金黄色的豆子在我和妹妹眼中无疑就是无比的人间美味。顾不上烫手,我和妹妹就迫不及待的伸出小手,往口中填去。

    去上学之前,每个孩子都忘不了往口袋中装上一些,按照父母的教诲就是让老师和别的孩子也尝一尝。伴随着“叮铃铃”的下课铃声,从各个教室里都飘出阵阵清香。再看坐在课桌前的孩子们,你给我,我给你,相互交换着自家炒的料豆。个别调皮的孩子,还会洋洋得意地张大嘴巴,仰面朝天,伸手捏起一颗料豆,轻轻的扔到头顶,再张开嘴巴稳稳地接住。随着清脆的“咯嘣”声,好脆、好香、好美气!那嘻嘻哈哈的场面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让人难以忘怀。也只有这时,才让孩子们积攒了一个冬天的快乐得以释放出来。

    二月二,也只有这样的节日才是属于农家人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勤劳的农家人依旧将二月二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来过。虽然生活条件在悄然发生巨变,农家人也早已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是在他们的眼中,还是期望着对传统的继承,对理念的演绎,祈求着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不管再多的许多风俗习惯被淡化甚至被人遗忘,二月二这个日子都会永远铭刻在每一个农家人心中,久久不愿摈弃。

责任编辑:郑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