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不惑之年的何文学是河南省虞城县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他勤奋好学,笔耕不辍,多年来获得20余种文学类奖项。2014年5月,他被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为虞城县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被誉为从奖品堆里走出的陪审员。
获奖:缘自勤奋好学
何文学毕业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8月作为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被县委组织部派驻稍岗乡李邢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与村民们同吃同住,面对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之类的纠纷,他从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入手,把李邢村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开展得有模有样,受到县委领导的表扬。
虽然文学创作只是何文学的业余爱好,但他不仅被县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还兼任了《木兰文学》编辑。近几年,他在各类媒体发表共12万余字的作品。他创作的《二憨的怪事》、《一张假文凭的自白》分别获得“网通杯远程教育进农村,党和人民心连心”征文比赛二等奖和“河南省天冠杯杂文大赛”优秀奖。在他的书柜里,大大小小的20余种奖项的获奖证书有40余个,记录了他勤奋的青春轨迹。
结缘:成为“半个”法院人
2012年3月,热爱文学和新闻创作的何文学被临时聘入虞城法院从事司法宣传工作。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完成从社会新闻宣传到法院新闻宣传的思维转变,写出既符合审判运行规律又符合法院工作需要的宣传稿件,他虚心向专业人员求教,旁听各类案件审理,不断强化对法律知识、庭审程序的学习。
在司法宣传工作中,他和研究室的同志一起通过大量一线采访及策划主题宣传,在考核内省级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表稿件近百篇。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司法宣传新常态,他常和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一起探讨写作体会。在他的建议下,虞城法院邀请驻豫的中央、省、市级媒体深入法院采访,召开记者媒体座谈会,广泛听取媒体对法院工作的意见,收到良好效果。他也因此结识了很多政法宣传战线上的朋友,通过交流提高了法制类稿件的撰写水平。
缘续:终于成为“无袍法官”
2013年8月,被任命为虞城县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的何文学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法院。但他内心对法院宣传工作的情结却始终没有释怀,他常与法官和法院保持联系,一有时间就会打开虞城法院网浏览该院工作动态。
2014年2月,何文学在网站上看到虞城法院因陪审员“倍增计划”面向全县遴选人民陪审员的信息。喜出望外的他第一时间来到法院政治处报了名。
在法院组织的任前法律培训中,他没有请过一次假。课堂上他的笔记记录得最仔细、最完整,向授课老师提的问题最多。培训班结束,他被评为优秀学员,受到表彰。2014年5月,何文学以优异的考试成绩如愿成为一名“无袍法官”,接过县人大常委会红色任命书的何文学坦言,感到了身上担子的沉重。
从此,何文学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奔波在单位和法院之间。即便是节假日,只要接到法官的电话,他都随叫随到,从不推辞。开庭、调解、明法释理再到案件合议,他和法官一起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谈起陪审的感受,何文学感慨地说:“我热爱陪审工作,累并快乐着。记忆最深的就是参与涉及亲属之间纠纷案件的陪审,看着昔日亲如一家的当事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对簿公堂,每次遇到这样的案件心里都很不是滋味。而法官们在案件合议时既要考虑法、理、情的融合,又要考虑在调解无果的情况下据实作出裁决,做法官确实不容易。”
从2014年5月16日参与陪审第一起案件,到今年1月底,何文学在民一庭、刑事庭参与陪审各类民商事和刑事案件共106件,成为同期任命的陪审员中陪审案件最多的陪审员。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5-2-7 8版 陈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