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立春就想起了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立春了,虽然严寒依然在固守城池,怎奈送暖的东风,让空气里悄悄弥漫了一丝春意。这一刻,低处的事物在冬眠中苏醒,怀抱温暖,油菜要抽苔,小麦要拔节,百草也要回芽。面对时光的流水,只想说“春暖花开”。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立春,又叫打春。其实不是去打春天,而是打春牛。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到:“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打春牛的本意是激励农耕,我国是农业国,凡与农业、农民有关的习俗往往得以长期流传,时到今日,打春的说法还在,但具体内容却大为改变,不管是真牛还是假牛,人们再也不打了。
人们常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读书,学习需要勤奋和刻苦!对春的迷恋和向往,是人的自然本能。寒冷的冬季,就让人对春充满了期望,春天来了花才开,花开了才会结果。春天的沃土总是等待勤劳的人们去耕作、去播种、去浇灌、去挥汗劳作、去收获秋的五谷果香。
立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凡节日都对饮食有特别的讲究。汉代《四民月令》中记载:“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现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立春吃春饼的习俗,就是用擀面皮包豆沙、鸡肉、菜蔬等物,油炸后食之,图个迎春吉祥的意思。后来,随着烹调技术的进步,春饼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在满汉全席的128道菜点中,春卷是9道点心之一。
立春过后,一年的农作就要开始。憨厚的乡亲已着急地扛着农具出发了,沿着那条熟悉的田埂小路,向着心中盘算好了的崭新的一年,在闲置了一冬的土地上,翻土犁地,施肥播种。阳光下,伴随着农人欢快的脚步,所有的土地就变得丰满柔润,精神抖擞。
立春了,明媚的春天就要来了。在经历了光秃秃的季节以后,内心的温暖和希望,才愈发变得这样强烈。春意融融,春风和煦,春光明媚,春意盎然······哪一个词语都包含了对春的期待。春天蕴藏着人们美好的向往,想到万物复苏的大地,想到淅淅沥沥的春雨,想到柔软嫩绿的小草,想到含苞欲放的花蕾,就好像给早已疲惫的身心注入新的力量,让人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从头开始,珍惜时间,把握机会,努力进取,播种希望。
立春即来,是的,春天就要来了。我已看见,春姑娘正披着绿色的纱裙,一路不停地笑着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