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洛阳市西工区法院两名人民陪审员正在调解一起赡养纠纷案。张玉鲁 摄
面对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难题,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独辟蹊径,探索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两员合一”的工作机制。寒冬时节,记者来到西工法院,切身感受到“两员合一”带来的暖意。
“两员合一”
化解基层矛盾的稳压器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历史悠久的西工而今地处洛阳中心,是洛阳市经济、医疗、交通中心区,因位置特殊,各类社会矛盾聚发为信访案件,成为最牵涉各方精力的头疼事。
在西工法院,记者了解到,审判一线法官为23人,其中民商事审判人员(含庭室中层领导)共15人,2014年共审结民商事案件2437件,人均案件160余件。
“如何解决基层法院案多人少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有法可依、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两员合一、诉调对接、网格管理’的管理理念,并同时开展社区法官与社区‘两员’一对一对接的工作模式。” 西工法院院长赵耀武对记者介绍说。
何为“两员”?即人民陪审员和人民调解员。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人民陪审员的主要职能是参与案件的审理,但不能以人民陪审员的身份进行诉前调解;而人民调解员诉前调解成功后,一方对调解方案反悔时,该调解只能以失败告终。一方面是人民陪审员没有充分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是人民调解法律效果不佳。
“在西工法院,由人民陪审员兼任人民调解员,这‘两员’被整合为一体,综合承担案件陪审、诉前调解、信息联络等三大职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人多角’的优势。” 在西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元通看来,这是在现有法律规定下进行的有益探索。
2013年12月12日,在西工区委、人大、政法委、司法局等部门支持下,西工区委召开“两员合一启动仪式”,陈元通为67名人民调解员颁发了人民陪审员任命书,为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一肩挑”的“两员合一”模式触动了开启键。由区司法局选任、区人大常委会任命,经过严格程序选拔出来的67名“两员”,被派驻到全区56个社区(村)设立的“两员合一”办公室,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西工法院让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集于一身,达到一村一社区一‘两员’,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的稳压器,是扎扎实实的第一道防线。实施一年来,这项措施使我们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实惠。”西工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冯红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地感叹。
诉调对接是核心
网格管理是方法
约翰逊在《社会学理论》中说,制度可以叫做复杂的制度化的角色整合,这种整合在所涉及的社会系统中具有战略性结构的意义。
在“两员合一、诉调对接、网格管理”工作中,两员合一是前提,诉调对接是核心,网格管理是方法。西工法院把诉调对接、矛盾化解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立案庭庭长戴中周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诉调对接的具体操作。
根据纠纷的难易程度、与群众生活密切程度等因素,西工法院确定了委托调解的案件类型,分别为:离婚、抚养、赡养、继承、析产、相邻权、物业服务、劳务合同、民间借贷等九类案件。对群众起诉到法院的这些案件,法院根据情况先做预立案登记,然后根据当事人所在辖区,委托给“两员”调解,方便当事人就近解决纠纷。
同时,西工法院规范了案件“出得去”、“回得来”的运转流程。建立了预立案和委托调解工作台账,制作了委托调解函和调解回复函,所有预立案的案件,填写委托调解函后,立案庭定期送到当地司法所,再由司法所组织“两员”进行调解。“两员”调解的期限为两个月,不管调解成功与否,均要填写调解回复函,将案件送回法院。调解成功的,法院出具法律文书;调解不成的,法院转入正式立案。这样做,使案件进出有依据、进出能衔接,防止案件遗漏和久调不决,节省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时间。
任何系统工作都离不开管理,西工法院对“两员”管理定位在网格二字。
人民陪审员兼职人民调解员,必然要有更高的要求。戴中周介绍,“两员”都进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经过选拔培训、任命等系列程序成为“两员”后,被派驻到56个社区(村),全方位接受法院的网格化管理。立案庭负责全面管理,对接法官协助管理。立案庭建立预立案调处、其他纠纷调处、案件陪审、协助送达、协助执行、参加培训的台账。根据辖区划分,合理向各乡办司法所分流案件,对法院委托的案件,司法所及时登记接收,及时分配给社区的“两员”。
同时,西工法院安排法官直接对接“两员”,每周五下午为特定的对接工作时间,法官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提供法律帮助,协助“两员”做好调解工作。
记者在采访期间,在市府院社区目睹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的调解全过程,感受到这一制度的魅力。
去年12月9日,30岁的宋峰凌晨下班途中被掉下来的通信电缆剐伤,住院治疗20天。他在咨询律师后感到很绝望,因为聘请律师要钱,诉讼费要交,鉴定时间要等。与某通信公司协商不成时,他就做好打“马拉松”官司的准备。预立案后,该案被分流到市府院社区“两员”李新意手中。在办公室,李新意让双方表述自己的意见后,他掰着手指一项一项地给宋峰计算损失,一边询问公司代理人对其损失是否认可,经过半个小时的调解,双方达到一致,某通信公司一次性赔偿原告2.5万元。下午,宋峰主动打电话给记者说:“我已从公司拿到钱啦,您要好好写一下西工法院,他们真是给我帮了大忙!不是‘两员’的话,我这个案件真不知道要到啥时候才能结束。”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诉前调解,“两员”积极承担案件陪审工作,对法院来说不啻是找到了一座“富矿”。西工法院副院长、政治处主任马少先告诉记者,法院对普通民事案件实行“1名审判员+2名陪审员”的模式,原来3名法官半天审一个案件,现在变为3名法官半天可以开三个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案多法官少、合议庭难组成的尴尬境况。
“其实,多参加陪审并不是光图补助俩钱的事。”谈起陪审,金谷社区“两员”、洛阳晚报社区记者冀春兰感受颇深:“陪审和调解是紧密相连的,陪审不同案件能触摸到不同的法律知识,在三尺法台小天地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民间调解这个大舞台上去,知识出调解力啊!利用陪审机会来学习法律知识又反哺于基层调解,这种有机组合比单纯培训、上课要强得多,来自‘实战’的经验最管用。照这样下去,我们的素质将有质的飞跃并不是空话,整个西工区将调解高手云集!”
曙光初现
交出真心为民的答卷
如今,西工法院67名“两员”遍布辖区各个社区(村),他们奔走于法院和社区,出现在矛盾的第一线。他们熟知本地民风民情,熟谙人情世故,有些法院不能解决的难题,他们却做得很好。
“两员”王瑞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案例,两户居民因生活琐事闹上法庭,法院委托她进行调解。王瑞经过了解,原来他们是对门邻居,因为性格都太任性,经常指桑骂槐、睚眦必报,互相指责对方侵权,整个楼栋都不能安生。找到“病根”后,王瑞让他们参加社区的集体活动,听传统文化教育,慢慢地,他们感受到了王瑞的良苦用心,成为一对互相谦让的邻居。“如果让法院判决谁有侵权行为,肯定有一方不服,再说,执行也难啊,咱们的法官即使把他们的手强拉在一起,但心里的疙瘩还没有解开,弄不好还会出大事。”王瑞深有感触地说。
经过一年来的试水,西工法院已交出了一份真心为民、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答卷。法院对适用诉调对接调解的案件不收费用,而且全程指导,当事人也不用聘请律师。根据对去年236起调解成功案件的测算,共为当事人省去诉讼费36.2万元,节省律师费达100万元以上。同时缩短了案件审理周期,减少了当事人奔波之苦。“两员合一”机制实施以来,从当事人起诉到法院出具文书的整个周期来看,通过“两员”调解成功的案件一个月内全部结案,占诉前化解数的81.6%,远远低于6个月的诉讼期限。
一年来,西工法院对适合调解的九类案件预立案登记分流987件,“两员”成功调解结案236起,成功率为24% ,把纠纷有效化解在了诉前和基层。“两员”陪审案件945件,民事案件陪审率达到83.6%,缓解了法官人数难以组成合议庭的燃眉之急。
“两员合一”机制的实施,对执行工作帮忙也不小。西工法院执行局局长史克辰对此深有体会。送达难是执行工作的一块骨头。但是“两员”就能开这把“锈锁”。“两员”们都驻扎在各个社区(村),还能利用他们人熟、地熟的优势,帮助法院及时送达文书,及时提供被执行人及其财产的线索,提高执行工作效率。
在邙岭乡中建社区的一起离婚案件中,被告郑某远在非洲的博茨瓦纳共和国打工,法院多次到家中找不到人,文书无法送达。法院联系到中建社区的“两员”商金英后,她隔三岔五就去被告家中看一看,每次都主动跟法官反馈情况。终于守到过节回家的郑某,不仅成功送达还协助调解,郑某最终同意协议离婚。
“我们探索‘两员合一’机制,就是想促使内外力量合一,打通基层法院案多人少问题的‘任督二脉’,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我们任重而道远!”赵耀武充满信心地说。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5-1-22 5版 本报记者 冀天福 本报通讯员 杨顺渠 张玉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