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倾斜一线提质效 温暖方便送万家

──内乡县法院强化“两庭”建设工作掠影

  发布时间:2014-12-22 11:41:56




    近年来,内乡县人民法院从落实十八大精神践行群众路线高度,坚持“四个不动摇”狠抓“两庭”建设:即审判工作繁重时,“两庭”建设常态化恒心不动摇;遇到困难时,“两庭”建设标准化决心不动摇;人事变动时,“两庭”建设管理规范化信心不动摇;取得成绩时,“两庭”建设服务群众细微化衷心不动摇。经不懈努力,可容纳千余人旁听的院机关审判大庭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七个人民法庭中已有六个按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建成标准化法庭。基本实现了“两庭”装备标准化、审理规范化、工作条理化、管理网络化、办事公开化,使审判工作出现“三无”良好态势,案件件均审限大幅缩短,人民群众满意度大幅度上升,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社会大局稳定,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七个人民法庭全部被命名为县标兵文明单位外,其中一个人民法庭被授于省优秀法庭,荣立三等功;另有两个人民法庭被命名为省级花园式卫生先进单位。人民法庭法官30余人(次)先后获市以上表彰或荣立个人三等功。省、市领导视察后给于“想不到内乡法院‘两庭’建设步子这么大”的充分肯定。

    一、纳入精神文明“细胞”建设,“两庭”建设常态化。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官群体的价值取向。该院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以十八大法治理念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突出“三个至上”,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着力培育具有人文特色的法院精神,激发法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尊荣感,使法官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总结,形成“做人讲大气、做事讲锐气、办案讲正气,为党工作无止境,为民谋利无尽处”的新风尚。另一手把“两庭”建设纳入精神文明“细胞”建设中“适度超前”,把有限经费用到“刀刃”上,展现法院良好形象。经不懈努力,该院大审判庭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使用层面由原来的一层变为四层,净增使用面积1334平方米。七个人民法庭中6个已按照最高法院统一要求建成标准化法庭投入使用,占地总面积由原来的9.7亩扩大到39.2亩,总使用面积也由原来的1900平方米净增一倍多,进一步展现了法院威严、高大的良好形象。

    同时,该院刻意利用“利益激励”机制,激励“细胞”建设常态化。一是政治激励,去年7月,17名“两庭”建设及为民服务政绩突出的法官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其中3名进入院党组。二是物质激励。三是典型激励。通过5名廉政典型、7名调解标兵,、10名优秀共产党员、8个文明庭室这些先进典型树立的影响,激励法官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四是氛围激励。在院机关和人民法庭醒目位置悬挂反腐倡廉标语或警示,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等,既浓厚了法院文明建设氛围,又促使队伍良性发展。

    二、巧借东风,多方争取,“两庭”建设标准化。

    内乡法院1990年就获得省“两庭”建设先进单位荣誉,但该县是个七山一水二份田的山区农业县,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中高出地面300米的大山比比皆是。人口63万中九成是农民。辖区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3819个村民小组星罗棋布分布在山坳中,最远的村民小组距最近的人民法庭60余公里,离院机关100多公里,诉讼极不便利。随着审判工作的细化,原有的审判大庭和人民法庭已不能适应繁重而规范的审判工作,必须从践行群众路线,关注民生、优先便民高度,结合辖区面积、人口分布等因素做好人民法庭的调整工作。鉴于此,该院党组紧紧抓住全国掀起“两庭”建设新高潮的东风,发扬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方百计“三千”精神,坚持“四个不动摇”,成立“两庭”建设领导小组,签订标准化“两庭”建设目标责任书,制定了近目标和远规划,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地方支持一点,自身筹借一点”等方法,按照最高法院提出的便民诉讼等标准化要求,以及省高院提出的人民法庭要有小伙房、小餐厅、小菜园、小图书室、小活动室“五小”标准,在七个人民法庭自建伙房、餐厅,自种菜园。忙时工作,闲时种菜,人民法庭基本可以达到菜品自足。全体法官都在自己的伙房就餐,最大限度的减少外出,为“吃、拿、卡、要”上了一堵墙。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前10个月,七个人民法庭法官就先后拒请12次,未出现违法违纪案件和群众投诉事件。截至目前,七个人民法庭除有省高院提出的“五小”设置外,还建成一个小型浴池,方便法官下乡归来洗去疲劳,“六小”法庭已具规模。该院“两庭”建设狠抓科技强院,改善办公、办案条件,提高便民效率;突出网络信息化装备,建成了机关局域网;购置三级专网设备,建成了视频会议室;闭路监控系统建设并全面投入运行,加强了法院技防能力;更新办案用车33辆提高办案效率。如该院赵店人民法庭,3名审判人员2012年结案213件,2013年结案271件,2014年前11个月结案302件,件均审限反而下降21.3天。今年10月,省、市领导对该院精神文明工作进行验收视察后,给予“物质文化建设在全省堪称一流”的充分肯定。

    三、抓创建,促公正,“两庭”管理规范化。

    该院把“两庭”管理规范化作为提高办公效率,方便群众诉讼重头戏,体现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一是“再苦不能苦法庭”。全院“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为七个人民法庭更新了办案车辆,目前,人民法庭车辆焕然一新,百公里耗油量由原来的辆均10.7公升下降为7.4公升,大大减少了法庭办案开支,车辆维修也由原来的年辆约七千余元下降到三千余元,仅此一项,一年就节约办案经费十万余元。二是“加快信息传递”,沟通与外界的联系。为七个人民法庭全部配上了电脑及专用网络、彩色打印机、传真复印一体机,不仅法庭法官查阅相关法律资料再不用跑腿或借书,而且原来当事人一定要来法庭才能立案的情形,改为当事人可以网上立案、预约立案、电话立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三是管理网络化。人民法庭的收、结案数,调解、判决案件数量,上诉案件数量、维持、发还或改判情况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院机关交流;法律文书制作完成后通过远程电子签章系统即可完成盖章;人民法庭近期工作、上级指示精神也可在网络上互通。四是办事公开化。人民法庭设置宣传栏、公示栏,概况介绍、办事指南、受案范围、诉讼风险等,均悬挂于醒目之处,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诉讼和对法官的监督。五是装备统一化。人民法庭内外部均进行了装修,楼梯安装不锈钢扶手,地板铺设花岗岩石。接待、办公、会议室内文件柜、办公桌椅、沙发等配备齐全实用,审判庭内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款式庄重大方,摆放整齐划一。庭长办公室、副庭长办公室和干警办公室、会议室全部配置了空调。每楼层均设有洗手间,还装有太阳能、浴霸。在安装安保门、监控同时,还购置了钢叉、盾牌、催泪弹、警棍等,提高了人民法庭技防能力。法庭大楼外壁蓝白相间的装饰,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更加庄重威严。难怪足不出户便解决了赡养问题的70高龄的齐老汉来到法庭表达口头感谢时,亲身感悟了人民法庭的威严和温暖后不停赞颂“这样的法庭咱佩服!”

    四、践行群众路线动真情,“两庭”建设细微化。

    “‘两庭’建设从践行群众路线大处着眼,从便利群众诉讼细微处着手,让诉争群众感悟司法温暖。”该院党组书记、院长柳殿奎如是说。在采用多种远程立案方法,组织“巡回法庭”、“农闲法庭”、“假日法庭”、“妇女儿童维权法庭”等解决困难群体诉讼,体现法官人文关怀的同时,该院注重从细微处为当事人提供服务:一是针对当事人来院诉讼,可能口干舌渴喝水不便现实,投资10余万元购置纯净水设备,全天候供应当事人开水。二是安装充电插座,便利骑电动车来院当事人充电。三是投资7万余元,进行档案微机管理升级,方便当事人查询。四是广泛推行一杯暖茶、一声问候,拉近法官与当事人之间距离。五是在多次专题汇报“两庭”建设基础上,开展“当一次人民陪审员”、“过一次执行案件瘾”活动,诚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廉政监督员旁听人民法庭案件审理或参与执行,让他们从细微处对践行群众路线作法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推动践行群众路线深层次开展。

    该院“两庭”建设服务“三农”细微化做法,赢得辖区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两庭”建设的大力支持。不仅县委、政府对人民法庭政治上高看一眼,职级上全面落实,而且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解决“两庭”建设困难,“四大家”领导为法庭建设呼吁的多了,要求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法庭建设的多了。县委书记李长江多次在会议上强调:不重视法庭建设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支持法庭工作的干部不称职。各乡(镇)政府也纷纷落实到行动上,给钱、给物、无偿提供便利等,推进了“两庭”建设,密切了党群、司群关系,提高司法公信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官的心血和汗水!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