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法与礼的碰撞

——功过是非说商鞅

  发布时间:2014-12-18 16:37:24



   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嬴渠梁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秦孝公继位,放眼当下地处偏隅、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诸侯鄙夷的现实困窘,遥想当年东平晋乱、西霸戎翟、天子致伯、诸侯毕贺的穆公辉煌,富国强兵、重振伟业之志汹涌澎湃,网络人才、求贤纳士之心如饥似渴。一道至诚至恳的《求贤令》传遍天下,引爆了九州人才市场,也引爆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迫切、最全面、最彻底、最惨烈、最成功、最深远的变革——商鞅变法。下面结结合《吕氏春秋》、《史记》、《商君书》、《战国策》、《过秦论》、《资治通鉴》等文献记载品读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商鞅(前395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卫国君后裔,少好刑名法术之学,兼修军事、杂家之说,通帝道、王道、霸道,精富国强兵之道。魏相公叔痤病危叮嘱魏惠王:“中庶子公孙鞅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惠王不以为然,公叔痤又说:“王即不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要么重用,不用就杀,公叔痤评价的分量足见商鞅的能量,可惜魏惠王没有慧眼,以为公叔痤是病糊涂了,如此国士,即不用之,也未杀之,最终还是肥水流了外人田。

    人才之悲莫过于怀才不遇,怀才不遇之苦堪比孕妇难产之痛。好在上帝在给商鞅关闭魏国这扇大门的同时,敞开了其通往秦国发展的大门。正当商鞅失意时,秦孝公《求贤令》传至魏国,追忆穆公霸业之光美,何等景仰!奚数后世先祖之昏政,何等坦荡!直言丧土失地之屈辱,何等羞愤!许诺尊官分土之慷慨,何等胸怀!闻此千古奇文,商鞅仿佛早与孝公神交已久,断然决定离魏事秦,不远千里,四觐孝公。一个求贤若渴,一个学富五车,谈起富国强兵之道,君臣相见恨晚,一拍即合,促膝畅谈,数日不厌,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即在秦国上演。

    商鞅变法是一场最迫切的变革。自周平王东迁,王室渐衰,礼崩乐坏,诸侯混战,杀伐不断,历经并兼,诸侯锐减。战国中前期,为了适应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变法高潮,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公仲连在赵国变法,邹忌在齐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稍后燕王哙也进行了改革,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的昏政导致秦国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献公继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已然是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被周天子和诸侯边缘化的国家。东邻强魏虎视眈眈,诸侯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秦国正面临着最严重的生存危机。天下趋势、秦国处境、孝公志向都迫切呼唤一场能够迅速令秦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的变革。

    商鞅变法是一场最全面的变革。秦孝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举国而听鞅。在孝公的绝对信任和鼎力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推行新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废分封、行郡县;军事上,凭军功,受爵位;经济上,开阡陌,奖耕织;民事上,强分户,设什伍;法律上,壹刑者,无等级;文化上,燔诗书,愚民智;思想上,务法本,明法令;风俗上,反阿谀,禁私斗(详见《商君书》之《更法》、《垦令》、《靳令》、《农战》、《战法》、《赏刑》、《外内》、《徕民》、《刑约》等二十余篇)。通过推行两轮新法,秦国可谓秦法普照,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法可循。

    商鞅变法是一场最彻底的变革。赏而不信,无以励众,罚而无信,无以抑奸,历来变法之大成取决于重赏重罚,更取决于信赏信罚,商鞅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变法之初,徙木立信,徙三丈之木从城南至城北者即得五十金,当场兑现,以示不欺。变法到了攻坚期、深水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国嗣,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孝公的亲哥,太子的老师照罚不误,于是乎,秦人皆趋令。等到变法大成,孝公也如期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封鞅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秦君大信,秦法大信,秦人也大信秦君、秦法。后商鞅被诬告谋反,逃至关下想留宿,没带证件,客栈坚决不让,理由是商君之法规定,住宿没有证件是要连坐的。变法已经深入秦人骨髓,达到商君本人也作茧自缚的境界,足见秦国变法之彻底,对此黑色幽默商鞅本人也是感慨万千。

    商鞅变法是一场最惨烈的变革。秦孝公继位恰逢秦国生死存亡的非常之时,重用了商鞅这个非常之人,这个非常之人在秦国干的是一件非常之事。变法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变更,是对旧势力的宣战。一开始就遭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废除世卿世禄,剥夺大批旧贵族的既得利益。施酷刑,搞连坐,刑杀大量无辜百姓。据刘向《新序》记载,为镇压对新法不满者一次就屠民七百余众,渭水尽赤。更让人震惊的是商鞅还黔了公孙贾的脸,割了公子虔的鼻,得罪了太子……在快富快强目标的强烈驱使下,商鞅铁腕推行新法,毫不妥协,新旧两派势不两立,搞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整个秦国血雨腥风,积怨甚深。最终,商鞅本人也被五马分尸,灭三族。

    商鞅变法是一场最成功的变革。在利益的驱使下,在严刑的威慑下,在铁血商鞅的强力推动下,秦人勤于耕织,勇于征战,很快实现了富国强兵。新法推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国库充盈,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建新都咸阳,击溃强魏,俘获魏公子卬,收复河西失地,迫使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秦国从一个不入流的弱国一跃成为超级强国,周天子和诸侯各国纷纷发来贺电,商鞅变法大成。更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商君虽死,商君之法未废。

    商鞅变法是一场最深远的变革。商鞅变法迎合了秦孝公富国强兵的梦想,适应了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发展的潮流。商鞅本人虽付出了生命和灭三族的惨痛代价,却使法家思想得以在秦国成功实践,为一百年多后,秦王嬴政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其设计的酷刑峻法、连坐告奸及绝对专制的君主制度也为秦统一天下之后,二世而亡埋下了伏笔。对秦王朝而言,可以说成也商鞅,败也商鞅。此外,商鞅法治思想、信赏信罚、统一度量衡、郡县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从六个方面解析了商鞅变法,那么商鞅本人功过是非又该如何评价?历史似乎已经有了基本定论:颂其功,诋其德。先看看歌颂派的评价,韩非子认为,“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西汉桑弘羊盛赞商鞅“功如丘山,明传后世”。刘向在《战国策》中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近亲”。王充在《论衡》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接下来再听听诋毁派的观点,司马迁对商鞅的总结是:“刻薄寡恩”。《史记》还记载了赵良对商鞅的评价:“贪名恋权,不施德政”。西汉贾谊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旧唐书》干脆直接将商鞅视为酷吏。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应该说以上毁誉参半的评价是基本客观的。但以当代的标准要求2300多年前的古人是否客观?是否有点苛刻而有失公允呢?

    战国时期,大争年代,在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讲德治、讲仁义、讲人权、讲言论自由随时都有被灭掉的危险。试问礼义道德能救弱秦于危难吗?百家争鸣能保证政令统一吗?明哲保身能让政敌妥协屈服吗?位卑权轻能够有效发号施令吗?优柔寡断能够抓住改革机遇吗?赏罚不严能够一举克敌制胜吗?秉承三皇五帝、商汤周武式之道,秦孝公还会重用商鞅吗(孝公曰:“帝道、王道,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明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法家是功利主义者,基于对人性本恶的判断,商鞅的苛政在秦孝公时期的特定背景(为免遭灭顶之灾)下,应该说是无可厚非。只是变法大成,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和平发展就成了时代主题,仍旧固守战时旧法内容,严刑峻法、耗费民力、不施仁政、鱼肉百姓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历史本来给了秦王朝一次延年益寿的机会——秦始皇东巡途中暴病,临终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为政过失,将帝业传给了反对自己、主张仁政的扶苏,谁料半路杀出了个乱臣贼子赵高,沙丘政变,扶苏自尽,胡亥继位,变本加厉实暴虐于天下,导致大秦帝国民心尽失,最终葬送了祖宗基业(可能是报应吧)。可这一切跟商鞅又有什么干系呢?商鞅能管得了一百年多后的嬴氏子孙吗?

    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政权,为巩固政权,实现周王朝长治久安,周公旦以敬天保民为根本,以明德慎罚为原则,以宗法血缘为纽带,以亲亲尊尊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关乎政权运转和百姓生活的礼仪规范,坚持德主刑辅,以礼治国,实现了后世几百年的繁荣稳定。然而,随着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日益发展,奴隶制制度已然成了社会进步的障碍,加之周幽王昏聩堕落导致王室衰落,引发诸侯混战,礼崩乐坏已是必然。商鞅变法本质上是法治思想对礼教德治的一次严重冲击,也为后来礼法结合(不打不相融)、德主刑辅治国理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鞅,法家之巨子,为报孝公知遇之恩德,实现暴富暴强之梦想。高举法家思想之大旗,冲破礼教束缚之藩篱,不讲人情伦理纲常之本性,只顾人性趋利避害之本能,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魄力,极身无二虑,尽公无二私,瞬间把秦国变成了只会耕战、图强、争霸的机器,秦国雄霸天下。

    商君居功甚伟,商君无可厚非。

责任编辑:曹红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