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存和理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忙碌、奔走,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岔路,在这样的时刻,只有智慧才能帮助你对自身进行判断和选择,扫除困扰你精神和生活的障碍,擦去你心灵和认知上的尘土,点亮你未来的人生。
我们谈论智慧,那么智慧究竟是指什么?智慧除了指一个人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有限的知识之外,还涵盖了感受性、理解力、各种技能<用法不当>对自然宇宙的认知等等无限多的不可言说但又确实存在的领域。
每个人既要经历艳阳天,又要经历暴风雨。在困境中,焦虑的情绪时常会牢牢束缚住一个人的心,造成不少人意志消沉,甚至致使少数人放弃了生命。由此可见,心灵感受痛苦与幸福的差异,对个人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对自我的心理进行平衡,对一个人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知道,一个人面对顺境容易,面对困境并战胜它困难。个人如何坦然面对困境,又如何在困境中不扭曲自我的心灵,避免对他人和自身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这便是应对生活的智慧。那么,什么才是应对生活的智慧呢?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宠辱不惊”,意思是说面对好运和厄运,都要保持坦然宁静的心态,不让自身受外物的奴役,才能做到进退自如,并保持着对世事无常的灵活应对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不受外物奴役的智慧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回答了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段话是说圣人吃饱了肚子,不去过分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这样才能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不丧失自我,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道德经》中所谈及的不受外物所左右,从大处说是保持心灵宁静自足的智慧,从小处而言,则是一个法律工作者拒绝贿赂,保持司法公正的根本智慧。
获得智慧的难易程度除了与一个人的悟性有关,还与一个人是否能虚心地向他人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很多人由于智慧的积累而走上了成功之路,很多人也因为智慧的枯竭,致使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每个人思想境界和胸怀的迥异,导致这个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意思说,一个对他人仁爱的人,他人才能爱他。这句话从根本上就已区分出真智慧与伪智慧的区别。真智慧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成就个人,它的出发点源于对周围人的爱和宽厚;伪智慧则常常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个人贪婪,从本质上就已体现出阴谋与小聪明的特质。
古人言:“舍得”,意思是说有舍才有得,当一个人真正为社会和他人付出了爱心和帮助,这个人才能获得他人的爱心和帮助,并不断地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完善自我。当一个人具备了完美的人格和较高的内心修养的时候,这个人才会得到智慧的眷顾。因此,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只有懂得了真智慧与伪智慧的区别,才能以明亮的目光观察并判断这个世界,才能以宽厚仁爱之心,做人、做事,并以真智慧的头脑指导自我的言行举止,让自己身处各种环境能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度过宁静快乐的一生。
为此,我们要感谢那些给我们带来智慧的人和经历,感谢他人和经历中的挫折帮助我们纠正认识和行为的错误,不断健全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应对一切的能力。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才会幡然醒悟:原来在充满艰辛的生活道路上,唯有智慧才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点亮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