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鹏,延津县人民法院位邱法庭庭长,一级法官,在基层法庭工作二十余年,平均每年审理民事案件200余件。所审理的2000多件民事案件中,无发生一例上访、信访案件,多次被评为“新乡市优秀政法干警”、“先进工作者”。
“不能让老百姓多跑路。”这是张瑞鹏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所在的位邱法庭辖位邱乡和王楼乡,案件多为婚姻、继承、家庭纠纷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于是,如何让基层法庭成为老百姓寻求公正、享受法律温暖的港湾,是张瑞鹏20多年一直追求的。
咨询、分析、立案一条龙服务
由于位邱法庭距离县城较远,普通老百姓接触到的律师不多,在生活中遇到法律上的难题,会经常到法庭来咨询。张瑞鹏总是热情地让他们先喝口水,听他们讲遇到的问题,替他们找出矛盾的纠结点,作出分析。需要法院处理的,再引导他们立案。法庭因为案多人少,原则上不办理立案手续,起诉人要到县城法院去立案。张瑞鹏说:“立个民事案件对我来说是个小事,可碰上年纪大的人,甚至没有文化的老百姓,他们去县城要乘车,要找地方,还要找人写诉状,一天下来都不一定能办下来。”考虑到这种情况,他就把代当事人立案作为法庭的一项工作来做。
一天,位邱乡前位邱村60多岁的老人马长枝来到法庭找到了张瑞鹏。老人说村委会因之前修路借她4000块钱,她多次催要,村委会也只清偿了一部分,还剩1968元一直未还。“张法官,我现在年老多病,急需这笔钱治病啊,要了好几次还是不还,我该怎么办呐!”老人向张瑞鹏咨询。“老人这么大年纪,跑过来找我,我心想一定帮老人把问题解决了。”张瑞鹏听老人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和诉求,并告诉老人法律可以维护她的合法权益。由于马长枝不识字,不知道诉状如何写。张瑞鹏就向他出示借贷案诉状起草的模板,并让他女儿来法庭替他拟写。老人向法庭提供了起诉所需相关材料,他又代老人到法院的立案大厅办理了立案手续。后来,老人顺利拿回欠款,逢人便讲:“我从来没上过学,连字都不会写,哪里会打官司,都是张法官热心指导我,让我打赢了官司,要回了欠款!”
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
为节省当事人来往法庭的时间,让他们少跑路或不跑法庭就能办完手续。位邱法庭通常采用邮寄或电话的方式通知原被告。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张瑞鹏都是亲自到当地送达材料。
2014年,家住滑县焦虎乡的高西生老人因为儿子在长垣县发生车祸,认识了张瑞鹏。原被告都是滑县人,由于事故发生在位邱法庭辖区内,该案立案后由位邱法庭审理。张瑞鹏了解到原告的家庭情况后,当即决定直接去滑县送达法律文书。从案件立案到审结,高西生老人只在开庭的时候来过一次。收到判决书的一刹那,高西生老人满含热泪:“我当时就发愁,法庭那么远,儿子在家卧病在床,我又年纪大,腿脚行动不便。可怎么办啊!没想到张法官亲自来回送材料,对我们外乡人还如此热情!”
在农村,如果有一辆警车停在谁家门口,难免会被大家误会或有啥说辞。在送达法律文书时,张瑞鹏也注意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考虑到当事人的隐私和事件影响,张瑞鹏会事先和当事人约定一个地点,或者将警车停在远离当事人家门口的地方,然后轻装简从。
基层法庭案件的琐碎,量多,张瑞鹏很注重案件审理的时效性。他的原则是定好开庭时间的案件,一定要准时开庭。对于身体不方便不能按时到庭的当事人,特别是赡养案件,张瑞鹏就把法庭设在原告的家中。“巡回审判,到村里开庭,这个过程中被告往往会自我觉醒,自己找父母和好。不但方便了当事人,对于当地的其他群众,也是一次绝佳的普法宣传活动。”张瑞鹏说。
贴心服务赢得百姓口碑
多年来,位邱法庭不仅接案多,处理案件也快,一直保持着剩余案件在30件以内的记录。基层法庭一般都在小黑板上写上联系方式,位邱法庭庭长张瑞鹏直接把自己的联系方式打印出来,贴在了法庭墙壁上。正是位邱法庭为老百姓打官司提供的一套便民服务,让老百姓感受到来到这里,不仅是寻求公平公正的地方,还是享受司法便利的地方。老百姓打心眼里觉得法官亲民、法庭便民、法院爱民。来法庭办过事的老百姓,每每路过法庭门口,都要进来和法官们聊上几句,用他们的话说,“法庭为我们做的,说再多感谢,都无法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前两天,一名叫王淑楠的妈妈抱着未满一周岁的孩子,开着电动三轮车,给位邱法庭拉来了一箱自己种的西红柿。“我非常满意法庭的调解,送点西红柿,以表达我的谢意”。
张瑞鹏认为,对待人民群众,有时只是一个微笑、一杯热茶就有可能解决一个争执。风雨二十年,张瑞鹏坚持用朴实的情感、细微的关怀,替老百姓着想,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便民法官”这四个字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