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心境流动

  发布时间:2014-12-11 11:13:30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是古代智者诸葛亮的名言。正是这种心境使诸葛亮成为后世智者的楷模。诸葛亮非仅是聪明,还有他练就的淡定豁达之胸襟所带来的旷世之智慧。你看诸葛亮在兵临城下时,却在城头悠然地弹琴,琴声透着优雅和从容,志在必得的对手不禁为之透出的强大的心力所动,不敢贸然出兵,而使诸葛亮打了个胜仗。

    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大概也可以附会一下,说明心灵力量之强大。禅宗自达摩祖师传至中国汉土,无不强调心的力量,即所谓禅----汉语翻译为“心灵的培育”。

    从古至今,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抑或普通百姓,无不崇尚读书明理、修身齐家,这也是佛儒并举之风在我华夏的流传。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脱了农耕,心灵少了与大自然的沟通,看似把心灵都放进了钢筋水泥构筑的“安乐巢”中,实际上却已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飘忽于对物质的绝对追求上。

    有了小房子,还要大房子,有了一辆车,还要更豪华的车,做了小领导,还要做大领导,永无止境的“追求”,像民间故事里那个贪心的妻子,不断向金鱼索取,最终自己还是一贫如洗。《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连人类也莫不是地火水风四大假合之物,你拥有了那么多,或者不拥有那么多,最终不还是“尘归尘 土归土”?

    无数古圣先贤大德已在“禅”的追索和演绎中,笑傲群雄,泽被世间。虚云和尚历经三朝五帝,矢志不渝,肩挑五脉,慧能大师做尽人间简单事,瞬间看破,弘一法师半生浮浪,幡然醒悟后,放弃人间的情爱和财富,精进修行,最终成就律宗鼻祖,宣化上人、本焕长老......哪个不是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而独独没有为他们自己考虑,详细了解一下禅师们的生活,你会为他们震撼:他们将对物质的需求降至最低,绝不贪求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用度仅够维持色身,不致“形枯”,而只为“利他”,释迦佛祖甚至以身喂虎,不忍众生饥饿,这种“难忍能忍”,给人们留下了“苦行僧”的印象,然不苦修,何来功夫、何来禅定、何来神通,何来万人景仰?当然这不是祖师大德们修行的目的。当人们看到禅师们处事淡定、随缘放旷、不畏不惧,能化世间诸般苦时,才会惊叹于佛的神奇,佛的伟大,其实禅师们只是“无我”而已。

    要做到“无我”谈何容易,这要多大的心胸和气魄?虚云和尚临终最后遗言只有一字----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佛陀制戒,弟子们守戒,才成就了一代代宗师。

    当然佛陀制戒,并不是要求人人成为佛弟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禅宗逐渐契入寻常生活,生活中举手投足皆可为禅,台湾的星云法师、内地的本焕长老、净慧大和尚等倡导的生活禅逐渐为人所认知。

    正如“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一样,只要具足了正信,认识禅、行禅、成为禅者,并不为难。但正信也需去伪存真、剥丝抽茧一层层细密学习感悟并契入身心。所幸的是,禅门的一领大衣仍在庙堂幽深地垂挂,看我们怎么样去拿到登堂入室的钥匙。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只有忏悔往昔所造恶业,不断改恶修善,才能走向人生光明觉照的大道,而若得禅之真谛,还需师与弟子心之相应传承。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