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矛盾纠纷,真情有时候比法律更有效。”这是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法院法官王琪琳在长期审判实践中的体会。
在法院工作了27年的他,虽然没有审理过一件轰轰烈烈的大要案,但却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并且没有任何涉案上访,更无矛盾激化。
多年来,王琪琳先后做过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基层法庭庭长、少审法庭庭长和刑庭庭长,一步一个脚印,洒下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在众多案件审理中,还与不少当事人建立了真挚感情,在邓州城乡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世上没有暖不化的人心”
人们都说老上访户最难缠,可王琪琳却认为“世上没有暖不化的人心。”
他刚调到刑一庭时,就遇到一老上访户沈某。沈某反映多年前她被伤害后法院判决不公,撤诉书、收款收条不是本人所写,指印不是本人所捺等,多次上访。提起她,院领导个个头疼。
王琪琳第一次接待她时,她就给王琪琳来了个下马威,装疯卖傻,又哭又闹。待其情绪稳定后,王琪琳从事实、证据、情感等多方面对其开导劝说,后又数次到沈某所在的乡、村,与当地干部交换意见,帮其解决实际困难,送钱送粮送物。经过不懈的努力,沈某终于停访息诉。
如今,沈某逢人便说:“王琪琳对人实诚,是我最信任最佩服的一个好法官!”
“付出真情,当事人就会服气”
王琪琳经常说:“其实,每个老百姓内心都不愿打官司。只要你站得直,判得公,付出真情,当事人无论输赢都会服气!”
2012年春,农民王军和堂兄王成发生争吵,王军被打成轻伤。审理中,王琪琳认为,此案完全可以调解,没有必要非打官司,那样,既伤感情又费精力。于是,王琪琳将调解的想法告诉了堂兄弟二人,王成同意,但王军却大喊大叫:“调解啥?老子非让他坐牢不可!不治治他我咽不下这口气……”王军一再催促王琪琳快点判决。
第二天,王琪琳和同事颠簸一个多小时来到王军家里劝说,但王军死活就是不同意。随行的同事把王琪琳拉到旁边,低声说:“调解不成咱干脆判决算了……”“不,世上没有暖不化的人心,况且他俩又是堂兄弟,让我再想想别的办法。”
接着,王琪琳找到双方父母,把弟兄俩叫到一起,请他们从中撮合,谁知,话不投机,没说几句就谈崩了。这下王琪琳犯了难。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琢磨着如何化解……
一天上午,他和同事再次登门做双方的工作,希望都能够体谅忍让。眼看着日已过午,仍没结果,兄弟俩不好意思,于是争着管饭。饭桌上,王琪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哪里不抓心不往哪里说。饭后双方又争着结账,然而,饭店老板却指着旁边的王琪琳说:“他已经结过了。”
见此情景,双方既内疚又感动,气消了一大半儿。王琪琳趁机笑着说:“为了一点小事儿,你们就不能相互忍让吗?听说你们两家以前关系很好,牙和舌头也有不合的时候哩。再说,冤冤相报何时了?都给个面子吧,以后有啥困难我来帮忙!”一旁的同事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兄弟俩握手言和。最后,王成赔了堂弟1000多元医疗费,矛盾得以化解。
“保护青少年是我的责任”
曾经是嫌疑犯的小贾是王琪琳的一个年轻的忘年交。几乎每个月月底,王琪琳都会接到小贾从外地打来的电话,两人谈工作,谈家庭,谈人生……
4年前,正在上高三的小贾因一念之差盗窃手机被抓。按照法律规定,小贾很可能被判刑入狱,这样一来,小贾将不能正常参加三个月后的高考。当王琪琳细心地观察到小贾悔恨和渴望继续读书的眼神时,作为该案承办人,他的心软了。在王琪琳的一再坚持和劝说下,法院同意判处小贾缓刑。
然而,小贾的学校却不愿再接收他。王琪琳数次到该校与校领导、班主任沟通,最终学校接收了小贾,并保证为其严守秘密。为帮助小贾摆脱心理上的阴影,在高考前的三个多月里,王琪琳还经常到学校里看望小贾,陪他散步谈心,赠送书籍,从生活和学习上关心照顾,使小贾最终顺利考上大学。
无独有偶。去年放寒假前,王琪琳在该市陶营乡初中做法制报告时,一名男同学突然在现场哭起来,震惊了周围的人。经过耐心询问,这位同学哭着说,邻班的一位大哥哥经常欺负他逼着找他要钱,他准备放假的当天“杀了他!”谁也没有想到,王琪琳的报告像及时雨,居然避免了一场惨案的发生。
王琪琳在办案札记中这样写道:“青少年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支柱。对于他们,我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保护和挽救他们,是人民和法律赋予我的神圣职责!作为法官,我不能对案件一判了之,而要让真情和爱在法庭之外延伸。”
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感,王琪琳在担任少审庭庭长期间,积极主动地担任了邓州市10多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每年20多次到学校进行法制教育,风雨无阻……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4-12-1 4版 郭光进 王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