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我和风筝故事

  发布时间:2014-12-01 16:46:25


     70后曾经被总结得不伦不类,既有老一辈艰苦朴素的老土,又有着让80后看不起的小资,时代的跨越使目前的70后既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又轻松快乐地思索着。其实风筝对于70后的我,不管从物质还是精神,曾经是那么的奢华。

    小时候还是人民公社的时候,家里大人要去挣工分,我被带到田间地头,翻螃蟹,逮蚂蚱、编草辫,田野里可着劲撒欢,困了拱到庄稼地里的简易窝棚里,饿了摘把酸枣,揪把野葱,有时候还会寻到烧石灰窑的师傅那里讨点白膜,那个香甜是现在的大白兔奶糖所无法比拟的。那时候,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风筝。也可能是我生活的那片土地没有放风筝的习俗。

    童年无忧无虑,整天灰头土脸,小疯子似的东蹿西跑,推铁环、玩泥巴、抓石子,接电线(一种互相追赶的游戏)……仍没有见过风筝,也没有人提起过风筝。分田到户了,我已经上小学了,开始在语文课本上看到花花绿绿、可以让人抒情、让人魂牵梦绕的风筝。可我们又开始帮着大人点种子、撒化肥、摘豆角、打猪草,蓝天上的风筝似乎仍是城里孩子炫耀的资本。我们要带着弟弟妹妹,在田野里放牛、放羊,摘野花、玩泉水、吹柳笛。曾经为对岸好看的蓖麻花,趟过乌黑的淤泥遭遇蚂蟥,曾经在电闪雷鸣的日子借过梧桐的大手,曾经贪图沟渠水的清凉而差点见了阎王。

     上了中学,我的同学不再限于小小的封闭村庄,我的视野也跟着开阔了许多。一次,学校要举办风筝大赛,要求每个班级都参加。当时作为团支部书记的我对于风筝虽是知之甚少,却也是积极组织同学们到处讨教,试图亲手制作出我们班级参赛的风筝。记得当时我从家里找来破竹帘,抽出有四个棱的细长的竹签,再将其用细砂纸打磨得跟13号毛衣针那样粗细,淋上水,等竹签上不再有水珠的时候,我们开始弯弯折折,辅以彩色泡线扎成一个巨大的蝴蝶形状,然后用针线将劣质的轻薄的花布缝到风筝架上,再把姥姥纺的一轱辘发黄的棉线绑在风筝的脊背上,一架风筝就竣工了。没想到的是我们试飞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原因是风筝太重了,我们连夜拆拆装装,将可有可无的材料去掉,力求轻装上阵。第二天风筝大赛的时候,我们的风筝是一支“四不像”的风筝,但我们想只要能让它飞上蓝天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慰。我们甚至祈祷当我们的风筝起飞的时候能突然刮来一阵大风不枉我们的良苦用心。但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风筝只飞了十来米高就又一头掉下去了。

    荒废了大学时光后,看到成群的老人在公园里旷地上悠闲地扯着那根线,闲愁离恨不由得随着那高飞的风筝忽隐忽显,只是一种羡慕和惆怅。

再次放飞风筝,是和儿子一起。从3岁起,儿子便对放风筝跃跃欲试,每个春天,都要买一个小叮当、小飞机、小企鹅形状的风筝,带着儿子拉着玩儿,总是放不高。终于在儿子6岁那年,儿子还穿着大姨给他做的薄花棉袄,脸蛋被早春的风吹得红扑扑的,儿子在一阵狂奔助跑之后,在一阵狂风的帮助下,一只巨大的黑色飞机飞扬到了几十米的高空,盘旋着摇啊摇啊,从儿子手中接过那根风筝线,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风筝飞上高空的畅快,而这时我也已过而立之年。

随着儿子上了小学课业负担逐步加重,整天忙着补课、画画、弹琴等等,户外活动减少了,风筝的故事也逐渐像烟尘一样被我们忽略了。

责任编辑:郑好    


 

 

关闭窗口